每經網 2013-04-26 08:35:33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還在蔓延。
繼臺灣出現新增感染病例后,內地山東和江西也報告出現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截至4月24日,全國內地共報告108例確診病例,其中死亡23人。
對于神秘的H7N9病毒,專家一直在尋找起因和對策。日前,一名美國網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來了美國衛生部記錄的H7N9禽流感疫情,相關論文顯示H7N9早在1988年就出現在美國火雞身上,之后陸續在歐洲、東亞等國野鳥身上感染,歷時長達25年。
H7N9并非新型病毒
上述美國網友提供的論文來源于美國衛生部和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論文顯示,早在1988年H7N9就曾感染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火雞,之后又歷經了翻石鷸、野鴨、大雁、藍翼水鴨、鵝 、珍珠雞等禽類,而這些感染地點包括瑞典、西班牙、蒙古國、危地馬拉、西班牙、韓國等地的禽類,相關論文顯示,H7N9感染禽類動物共有130多次,遍布北半球,韓國只是其中之一。不過,既往感染僅在禽間發現,未發現過人的感染情況。
按我國官方說法,H7N9型禽流感是一種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兩地率先發現,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發現的新亞型流感病毒,尚未納入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監測報告系統。
上述網友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認為H7N9并非是新型。對此,南方科技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賀建奎說,H7N9確實最早是出現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火雞身上,我們叫“經典H7N9”。
賀建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了一張經典H7N9的進化家系圖,其中美國火雞位于最底層,而樹形圖的上層有各個國家的禽類或野鳥等,而最新的則是我國浙江上海發現的H7N9禽流感。
賀建奎說,經典H7N9與我國出現的H7N9是兩個差別很大的病毒,“經典H7N9是低致病性的,我國新型H7N9是高致病性的,這就像是混血兒和黑人的差別,但無論是黑人還是白人,我們都叫他”人”,無論是經典的H7N9還是現在的新型H7N9都是H7N9。”
賀建奎說:“新型H7N9和經典H7N9在蛋白序列有顯著的變化。”不過,他認為國內的這個命名是符合國際慣例。此前,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副主任盧洪洲也表示,在荷蘭、日本及美國等地曾發生過H7N9亞型流感病毒,僅在禽間暴發疫情,但未發現過人的感染情況。
公開報道稱,感染人類H7N9病毒是由三個病毒重組后產生,分別是H9N2、 H11N9和H7家族。
那國內人感染的H7N9有沒有可能直接從國外的經典H7N9變異過來?賀建奎說,我們將2013新H7N9以及經典H7N9等做了系統生成樹研究,發現新的H7N9和經典H7N9的相似性遠不及H9N2、H11N9和H7N3,這說明2013新H7N9不是從經典H7N9進化而來。"
專家稱“變異速度很快”
4月7日,賀建奎和同事研究H7N9禽流感的論文《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起源和基因組進化》刊登在國際著名預印本電子文庫Arxiv上,這是國際公開發表的首篇有關H7N9的論文,該研究從權威機構獲取并分析了4個H7N9禽流感基因組,發現其中一個表面血凝素相對其他三個有明顯變異。
賀建奎說,這枝毒株兩周多時間就有8個氨基酸出現了變異,“這種變異速度已經很罕見了。”他表示,由于表面血凝素蛋白是病毒用來吸附感染動物細胞的,它的高變異能力可能導致它傳播感染能力和致病能力的變化。
目前,H7N9感染病例和地點仍有進一步擴大趨勢,新增省份是江西、臺灣等省,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4日確認認了一名“境外”移入H7N9流感臺灣病例,個案為一名53歲男性,發病前曾到江蘇省蘇州工作,6日由上海返臺,3天后發病,目前個案病情嚴重。臺灣媒體稱,患者就醫接觸的3名醫院工作人員出現上呼吸道癥狀,列管追蹤。
另外,江西省衛生廳4月25日通報了該省發現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南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調查稱,患者無離昌外出史,無病死家禽類接觸史,但居住地百米內有活禽交易市場。
目前,H7N9感染源和傳播渠道不是很清楚,是否出現人傳播備受關注。國家衛生計生委應急辦主任梁萬年日前表示,在傳染來源沒有完全查明以及傳染源沒有完全得到有效控制之前,散發病例的發生有可能進一步出現,包括疫情發生地的擴大也是有可能的。
梁萬年是在國家衛生計生委與世衛組織共同召開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聯合考察組通報會上作的上述表態,另外,聯合考察組稱,根據現有證據,感染風險主要集中在活禽市場,“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發生了人傳人。未來如果發生有限的人傳人,也不足為奇。”
賀建奎介紹,從他們的研究來看,H7N9具備人傳人的條件是需要幾個特定基因片斷出現變異,“不過上述8個變異并沒有出現在人傳人的關鍵位置上,由于基因的變異是隨機的,可能在基因的任何位置變異,病毒的這種進化也是隨機的,出現人傳人的概率有多大很難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