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2-03-16 01:43:22
對民營企業來說,要從壟斷運營的CATV網(有限電視網)分一杯羹,多數只能在施工建設方面打主意。
每經記者|幕何方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幕何方 發自西安
每經記者 幕何方 發自西安
對民營企業來說,要從壟斷運營的CATV網(有限電視網)分一杯羹,多數只能在施工建設方面打主意。若想觸及其主營業務(網絡傳輸管理及運營),則近乎“蛤蟆想吃天鵝肉”了。
然而,西安視通科技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視通科技)卻從“陜西有線電視網壟斷運營商”——陜西廣電網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電網絡,600831,SH)身上,“割下”了一塊“天鵝肉”,成為該公司在西安市高新區CATV網的運營管理商。
西安視通科技從廣電網絡的“碗”里 “分包”了西安高新區CATV網的運營管理,但是蹊蹺之處在于,作為上市公司的廣電網絡,在其數年公告中并未提及這一“分包”事項。
這樁“分包”舊案之所以浮出水面,始于西安高新區CATV網用戶對視通科技的投訴,投訴主要集中于多收費、機頂盒質量問題等。用戶在撥打廣電網絡的客服熱線后,卻被告知該公司為一家私人企業,投訴無法受理。
作為CATV網的主管部門,陜西省廣播電影電視局科技事業處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明確表示,“陜西的有線電視業務唯獨廣電網絡一家,我們也沒有批過民企經營有線電視業務,所有其他的經營都是不合法的。”
客戶投訴牽出“授權”舊案
“對不起,高新管理站是一家私營企業,它不屬于我們公司管轄,你的問題我們會轉交給他們。”當陜西廣電網絡客服熱線96766的客服人員說出這些話時,西安市高新區有線電視網用戶張鑫(化名)很納悶,“號稱陜西有線電視網壟斷運營商的廣電網絡,在西安高新區怎么就成了一家私營企業,并且廣電網絡對業務投訴還沒法受理?”
記者發現,在高新區電子政務網或百度上用 “廣電網絡+投訴”、“西安高新區廣電網絡投訴”等關鍵詞進行搜索,類似帖子不少。投訴主要集中于機頂盒質量問題、網絡信號不好、客服電話難以撥打、轉播電視頻道中插入流動字幕廣告、收費高出廣電網絡其他區域等。
“西安高新區的CATV網 (收費)是330~360元/年,而廣電網絡在西安其余的區都是300元/年。更惡劣的是,高新區CATV網與廣電網絡其他區提供的機頂盒和遙控器質量上的差距特別大。”張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對于高新區CATV網為民企經營的投訴,西安市高新區社會管理局未予以否認,其在高新區電子政務網上的回復是,“西安有線高新管理站是獨立經營的民營公司——西安視通科技電子有限公司,相關問題我們正在與市廣電、高新管理站協商解決方案。”
然而,視通科技給其區內用戶出具的發票卻是廣電網絡西安分公司的發票。如果是獨立經營的企業,為何其又要出具廣電網絡的發票呢?對此,廣電網絡西安分公司綜合管理部人士稱,“廣電網絡全省都是一個發票,主要為了統一經營,統一管理。”
“我們與廣電網絡簽訂合作協議,高新區營業廳的投資建設管理均由我們負責,廣電網絡只提供人員培訓,對營業廳進行合格驗收。”視通科技副總經理于德水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
涉嫌隱匿重大事項及虛假陳述
視通科技在公開資料中宣稱,其系陜西廣電網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授權的西安高新區有線電視數字網的投資建設、管理運營單位,致力于運用網絡資源、技術力量及售后服務體系,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數字廣播電視服務。
但是,作為上市公司的廣電網絡,其數年公告中并未提及上述“授權”事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廣電網絡2001年~2011年的年報(其2001年借殼ST黃河科),在其公告中并未發現與視通科技有業務事項,更無從尋找其授權內容。
對廣電網絡公告隱匿西安高新區CATV網運營業務“分包”的問題,廣電網絡公司黨群工作部部長負責人認為,上述事項具有特殊性,在公告里提及的話沒有什么意義,提了反而引起更大的麻煩,“對我們來說,要公告的事項都是與經營業務相關的,它(視通科技)這個雖然與我們經營相關,但不是我們法定經營的范圍。”
事實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廣電網絡借殼ST黃河科后的系列舉動,發現存在諸多矛盾之處。首先,廣電網絡于2006年12月27日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票6780萬股,募集資金總額8.8億元 (扣除發行費用后募集資金凈額8.64億元),用于收購陜西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網絡公司)所屬的陜西省11個地市有線網絡資產。
正因此,那之后無論是廣電網絡的官方表述,還是相關研報,都稱之為“陜西有線電視網壟斷運營商”。在廣電網絡2010年年報 “對公司未來發展的展望”中,亦提及“公司目前仍然是陜西省行政區域內唯一合法的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
然而,視通科技副總經理于德水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西安高新區的CATV網為視通科技投資建設,陜西有線電視網整合時,雙方因資產價格分歧過大,收購未成,后達成合作協議,由廣電網絡提供信號,視通科技負責高新區CATV網的運營、管理,雙方按一定比例分成。
然而,廣電網絡卻在2008年年報中關于 “收購全省十一地市有線電視網絡資產 (含數字電視用戶價值)”表述中說,“截止報告披露日,除僅剩一處房產正在辦理過戶手續外,其余收購項目已實質完成。”
以廣電網絡的上述行為而言,其已涉嫌隱匿重大事項不作公告、公告內容虛假陳述。
就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了廣電網絡董秘楊莎,其表示會在請示相關領導之后回復。然而截至發稿,記者未能獲得廣電網絡的正式回復。
陜廣電局:未批過民企經營CATV網
歷經國家廣電總局 “一省一網”的整合之后,陜西CATV網亦統一歸屬省級管轄。陜西廣電網絡公司亦在其官方宣傳材料中聲稱,廣電網絡為陜西省行政區域內唯一合法的有線電視、有線數字電視運營商。視通科技的出現,則令人懷疑廣電網絡 “唯一合法的有線電視運營商”的真實性。
就上述情形,《每日經濟新聞》采訪了陜西廣播電影電視局。該局科技事業處負責人表示,“陜西全省的有線電視業務唯獨廣電網絡一家,整個CATV網都是由廣電網絡負責統一規劃、建設、管理、運營,我們沒有批過民企經營有線電視業務,其他的經營都是不合法的。”
記者了解到,從事有線電視傳輸業務需取得“廣播電視節目傳送業務經營許可證”,廣電網絡于2009年取得上述證件 (編號:國2732033),許可證注明開辦單位為陜西廣電網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高新區CATV網的資產歸屬于視通科技,廣電網絡僅給其提供信號源,信號的傳輸過程依然是視通科技完成的。“我們的信號源還是從廣電網絡接入,然后通過我們的傳播設備傳送到用戶。”于德水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對此,記者詢問陜西廣播電影電視局傳媒管理處負責人,是否允許民企從廣電網絡接收信號,然后通過它的設備進行傳輸?該負責人表示,“絕對不允許,擅自傳輸,是違反廣播電視管理條例28號令,已經違反了相關播出管理條例,如果涉及境外節目傳輸的話,有可能威脅國家信息安全。”
然而,視通科技的工商注冊資料顯示,其曾在2002年3月取得“陜西省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涉及安裝維修許可證”,有效期為2003年3月。
對此,上述傳媒管理處負責人表示,“廣電總局60號令下達前,陜西有30家持有許可證的(民營)單位。60號令(于2010年1月1日)施行后,它們所持有的許可證就自行作廢了。根據新的條令,民營企業是不允許從事衛星安裝接收業務的。”
(實習記者張靜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