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融媒體中心 2025-11-27 20:42:52

騎龍村的基層議事機制,讓村里事村民議 圖片由騎龍村提供
雅安市名山區紅星鎮騎龍村,7500畝觀光茶園綠意蔥蘢,成雅鐵路穿行其間,“最美茶園”與飛馳動車交相輝映的景致火遍網絡,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曾為這片獨特的風光點贊。
隨著名氣不斷提升,當地群眾的發展愿望也日益多元:“攝影愛好者來了找不到理想機位,該規劃建設專門的拍攝點位”“游客越來越多,光看茶園留不住人,能不能建個活動廣場提升體驗”……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群眾心聲,如何有效轉化為推動鄉村發展的實際舉措?
答案,藏在騎龍村創新打造的“騎龍龍門陣”基層議事機制之中。
搭建平臺 暢通民意
“龍門陣”擺出治理新氣象
“過去村里有事,要么不知道找誰說,要么說了難有回應。如今不一樣了,龍門陣一擺,問題總能有個說法?!贝迕駛兛谥械摹膀T龍龍門陣”,并非普通的閑談聊天,而是一套集民意收集、議事決策、落地執行于一體的基層治理工作體系。
為了讓群眾訴求“有處說、有人聽、有回音”,騎龍村系統搭建了“心聲驛站”“說事院壩”“議事廣場”三類共16個議事平臺,實現全村范圍有效覆蓋。“心聲驛站”主要設在村委會及村民聚居區,便于村民隨時反映日常瑣事;“說事院壩”議事會定期在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召開,聚焦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議題;“議事廣場”則用于集中商議重大項目和集體事務,確保決策過程公開、民主。
這套機制形成了“收集—商議—落實—反饋”完整閉環:村民提出訴求后,村“兩委”及時分類梳理,召集相關人員召開議事會,共同商定解決方案,明確責任主體與完成時限,進展情況及時向村民公示。
曾經站在“旁邊看”的村民,如今成為“主動干、帶頭干”的治理主角,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得到充分激發。
聚焦難題 共商共建
“議事路”通向茶農“致富門”
“采茶季天不亮就要出門,踩著泥濘小路往茶園趕,背著鮮葉一步一滑,遇到會車還可能引發矛盾!”在一次“說事院壩”議事會上,茶農鄭威的感慨道出了全村茶農的共同困擾。當時,茶園道路狹窄泥濘,不僅影響采茶效率,更制約了鄉村旅游發展,修路成為村民最迫切的期盼。
路必須修,但占地協調、資金籌措兩大現實難題擺在面前。村“兩委”并未“大包大攬”,而是將問題交由村民共同商議決策。
議事會上,大家踴躍建言:有人建議按實際通行與生產需求合理規劃道路寬度,節約土地資源;有人提出占地補償可采取“以地換地”或由集體統籌協調;還有人倡議,通過“向上爭取一批、集體自籌一批、村民自愿出資一批、社會捐助一批”的“四個一批”方式,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
起初,部分村民因擔心利益受損心存顧慮。村“兩委”干部和老黨員主動上門,與村民細算長遠賬、發展賬,逐步消除疑慮。村里專門設立的“議事基金”及時發揮兜底保障作用,3公里茶園產業道路和12.6公里旅游環線升級工程得以順利啟動。
如今,平坦寬闊的水泥路直達茶園深處,配套排水溝、會車區等設施。
鄭威走在新路上,滿臉喜悅:“這路不僅好走,更是咱們的‘致富路’!”
激發活力 共建共享
“小議事”催生鄉村“大變化”
一條產業路的成功修建,顯著提升了村民的參與熱情,也為騎龍村發展按下了“加速鍵”。在“騎龍龍門陣”的持續推動下,一個個“金點子”落地生根,轉化為可見可感的鄉村新貌。
村里閑置多年的垃圾塘,曾是人人避而遠之的衛生死角。在“議事廣場”上,有村民提出“將垃圾塘改造為垂釣池”的建議,獲得一致贊同。村民們投工投勞清理淤泥、完善設施,垃圾塘煥然一新,成為垂釣愛好者的樂園。村里順勢舉辦垂釣賽事,吸引數萬游客參與,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新活力。
“游客來了缺乏活動場所,建一個文化廣場就好了!”村“兩委”在“心聲驛站”收到這一建議后,迅速召開專題議事會。村民們積極響應,有人自愿出讓閑置土地,有人主動參與建設施工。不久,一個集休閑、健身、文化活動于一體的綜合廣場便建成投用。
村里還配套設立“積分超市”,村民通過參與公益勞動、文體活動等積累積分兌換物品,文明新風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就連攝影師“找不到理想拍攝點位”的具體問題,也通過專題議事得到有效解決。
如今的騎龍村,茶園道路暢通,魚塘周邊熱鬧非凡,鄉風更加文明和諧,村民收入持續增長,村集體經濟連續三年突破百萬元大關。這一切的背后,是村民智慧與熱情的有效釋放,是村“兩委”有力組織與高效服務的具體體現,共同譜寫了茶鄉百姓穩穩的幸福新篇章。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