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27 20:06:04
媒體融合已進入“深水區”,唯有從“端口存在”邁向“生態級嵌入”,成為公共算法的“調停者”,方能破解“越融合越邊緣”的困境。
每經記者|孫宇婷 每經編輯|劉艷美
11月27日,“2025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盛大啟幕。本次會議以“智媒賦能園區 融合提升價值”為主題,匯聚了來自全國學界與業界的百余名代表。在智能技術重塑一切規則的時代,如何為媒體與園區的融合尋找新動能,成為會議的核心關切。
會上,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傳播創新與未來媒體實驗平臺主任喻國明發表了題為《智能時代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行動路線圖》的主旨演講,并于會后就智能時代主流媒體的轉型路徑、媒體人的核心競爭力等議題,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專訪。
他指出,媒體融合已進入“深水區”,唯有從“端口存在”邁向“生態級嵌入”,成為公共算法的“調停者”,方能破解“越融合越邊緣”的困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中國主流媒體融合已歷十余年,政策持續加碼、資源不斷投入,但其傳播影響力卻呈現‘結構性衰退’。”演講伊始,喻國明便直指痛點。
他展示了一張清晰的“病歷”:用戶注意力流失、議題設置權弱化、價值引導失效。究其根源,并非內容品質下降,而在于技術制度重構了傳播權力——平臺算法已成為新的“把關人”,數據、接口、模型成了比內容更稀缺的生產資料。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喻國明進一步闡釋了這種“結構性失位”的深層邏輯,“今天傳媒領域發生的最為重要的變化,就是從過去工業化時代那種相對簡單的社會聯系、市場聯系,到了今天已經是生態級的、結構性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似的存在。”
他強調,在這樣一個“社會的媒介化”深度演進的時代,傳播的底層邏輯已然改變,“互聯網造就價值、造就影響力的基本方式,已不是過去通過競爭獨占來掌握制高點,它更大程度上是需要在一個網絡的重重結構中,以一個節點的連接性來形成自己對相關資源、相關影響力的掌握。”
他認為,連續舉辦四屆的“智媒體50人會議”的價值,正是在于它構成了這個復雜生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連接節點”。“它實際上是傳播生態當中各個主要維度上的機構與人員的一種匯聚式交流。對于把握整體情況和了解建成的復雜性,是一個特別好的平臺。”
本次會議主題“智媒賦能園區”,與喻國明所倡導的“生態級嵌入”理念高度契合。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這一模式正是主流媒體從“端口存在”邁向“生態級嵌入”的關鍵步驟。
喻國明分析,在大眾傳播時代,媒體依靠內容與渠道把控影響力,而今天傳播的底層邏輯已發生根本改變:“光靠一個節點,哪怕過去再強大,如果沒有連接的規模、質量和整合能力,其能量發揮也是有限的。”
他強調,“做這樣的一種連接,需要制度和技術的落地,需要一個平臺介質性的東西。園區,就是這樣一個把傳播的生態各個方面——包括過去的內容生態,也包括今天‘社會的媒介化’進程中在線上建構的社會實踐、產業生活——進行匯聚、融合和試點的關鍵區位。”
在演講中,他提到了實現“生態級嵌入”的具體路徑:在認知層面,要從“工具邏輯”轉向“結構邏輯”,明確“內容不再是‘王’,算法與數據才是‘底座’”;在機制層面,要建設統一技術底座,與商業平臺建立制度化接口,將媒體嵌入社會治理基礎設施;在協作層面,要從“單向輸出”轉向“系統協同”。
喻國明指出,通過將智能媒體技術融入園區的創新生態、政務服務與生活場景,主流媒體得以從單純的內容供應商,轉型為社會治理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從而在平臺社會中構建不可替代的新價值。
針對本次會議上展示的每經科技“雨燕傳播智能體平臺”等智媒創新成果,喻國明評價道:“傳播的‘新質生產力’,其核心動能來自于數據、算法和算力的支撐。擁有我們自己的數據中臺,擁有我們對于算法本身的介入和參與能力,這實際上是我們的價值觀在傳播效果實現中最為重要的依托。”
在主旨演講中,喻國明對人與AI的能力作出了根本性界定:在AI時代,“非邏輯、非理性、非功利的創造力”將成為人類智能的核心。生成式AI接管了程式化的智力勞動,而那種賦予作品靈魂與方向的“賦魂之智”,則始終是人類不可替代的疆域。
這引出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在技術重塑一切規則的時代,媒體人最不可替代的價值究竟是什么?又該如何構建這種核心競爭力?
在會后的采訪中,喻國明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過去我們社會分工,就像樂隊里每個人要拉好自己的小提琴、吹好黑管。而今天,這些具體的‘演奏’技藝可能都由AI來完成。人的角色,則轉變為樂隊的‘指揮’。”他解釋說,指揮家不直接演奏樂器,但他決定了樂曲的風格、情緒和強調之處——這些正是AI難以企及的、充滿非邏輯和流動性的領域。
基于這一角色轉變,喻國明為未來的媒體人勾勒了三大核心素養:
首先是第一性原理的把握能力。“即對于目標本身那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他以星巴克為例,指出其第一性原理并非售賣咖啡,而是“提供白領的生活方式與身份認同”。“未來我們媒體人要按照第一性原理去組合社會事物,為AI定向定位,讓AI做出來的事情符合人類的深層要求。”
其次,哲學思維與整體性把握能力。面對生態級的復雜社會,媒體人需要從點、線、面的把握,躍升到結構性、動態性和生態范式的把握,這需要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支撐。
再是人機對話的語言能力。“今天我們要強調的‘外語’,是人機對話的語言能力。”喻國明將這項能力提升到戰略高度,指出提問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高質量的提問才能將AI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這是我們今天做媒體人,跟AI打交道的一個基本功。”
他甚至前瞻性地談及了學術與新聞生產中作者身份的變革,認為未來“AI作為第一作者,人作為通訊作者”的模式或將出現。“通訊作者決定著學術研究的方向、目標、基本路徑。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AI擅長的讓AI去做,人擅長的讓人來做。”
喻國明指出,主流媒體的未來在于從“身份主流”轉向“能力主流”。主流媒體必須跳出“內容+渠道”的傳統思維繭房,勇敢地闖入“算法+數據+場景”的無人區。通過將媒體能力融入社會治理的各個環節,在算法社會中扮演連接各方、平衡利益的樞紐角色,主流媒體才能重獲話語權,完成這場關乎生存的“驚險一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