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4 21:26:36
誰能抓住下一個5年乃至10年,誰就可能成為支撐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極點。
每經記者|楊棄非 淡忠奎 劉旭強 每經編輯|劉艷美
關鍵時期的關鍵部署。
即將開啟的“十五五”,上接“十四五”、下連“十六五”。10月20日至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行了總動員、總部署。
《建議》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如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10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介紹,《建議》提出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將催生數個萬億元級甚至更大規模的市場;《建議》還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產業蓄勢發力,未來10年將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
回顧過去五年,新興產業的突圍造就了一批明星城市。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速推進,搶抓未來產業更意味著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實際上,一些城市已然前瞻布局,先一步搶占6大未來產業賽道,并初步形成產業格局。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老牌科技強市實力依然強勁,近年來頻頻走入大眾視野的杭州、合肥等后起之秀也不斷展現出新的發展勢頭。
誰能抓住下一個5年乃至10年,誰就可能成為支撐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極點。
量子科技主要涵蓋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等多個關鍵方向,蘊含著顛覆未來的巨大潛力。不久前,在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工信部部長李樂成表示,“十五五”時期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開辟量子信息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合肥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體驗館內的“墨子號”量子衛星模型 圖片來源:新華社
政策利好疊加資本入場,量子科技企業密集開啟融資熱潮。近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獲上市輔導備案登記,擬在A股IPO,有望成為合肥第三家上市的量子科技企業。此前,國盾量子作為國內“量子科技第一股”登陸科創板,國儀量子也于近日完成IPO輔導驗收,加速邁向資本市場。
合肥是中國最早一批系統布局量子科技研發及產業化的城市,也是量子科技的代表城市之一。目前,合肥聚集了全國近1/3的量子科技企業,量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已有近90家,居全國首位。圍繞量子產業,合肥已初步構建從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到工程化、產業化的完整生態鏈。
為推動量子產業進一步發展,安徽、合肥省市兩級還以安徽省量子科技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為抓手,實施“科技創新+場景應用”行動,安排不少于3000萬元資金,計劃打造不少于30個城市場景和30個產業場景。
同為國內量子科技第一梯隊的北京、上海,也在圍繞場景搭建出臺相關產業政策。
今年7月,《北京市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促進未來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將多維開放城市場景資源,加強新場景謀劃。同時,支持跨領域跨平臺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搭建“需求牽引-企業研發-聯合驗證”的技術攻關機制,加快研發進程。
相比場景開放,上海更強調技術攻關。今年10月,上海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前沿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出加速布局量子科技,重點支持技術難題攻關、技術路線收斂,開展產品研發或技術方案可行性驗證。
第一梯隊持續領跑,還有不少城市躍躍欲試。以武漢為例,依托光電子產業基礎、量子網絡及資本投入,武漢已經提出鮮明的發展目標——成為繼合肥量子計算、京滬量子通信后,中國量子產業“第三極”。
生物制造是變革傳統制造模式的重大方向,也是未來生物經濟的新引擎。今年以來,工信部等部門先后發布《關于開展高性能生物反應器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的通知》《關于開展生物制造中試能力建設平臺培育工作的通知》,系統推進生物制造產業全鏈條能力提升。
在政策推動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生物制造產業總規模已接近1萬億元,一批有競爭力的生物制造產業集聚區已經成長起來。

今年9月,2025東亞海洋博覽會海洋生物醫藥展區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生物產業大會2025生物制造創新力榜單”顯示,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廣州五城的生物產業基地最具創新力,側面展示了這些城市在生物制造產業的先發地位。
其中,深圳是合成生物產業高地。數據顯示,深圳以細分為抓手,近3年全國新增的合成生物企業,40%集聚在深圳。為打通產業鏈和創新鏈,今年深圳施行《深圳經濟特區促進合成生物產業創新發展若干規定》,立法推動縮短合成生物產品的入市周期。
廣州則依托高校科研優勢,與深圳形成錯位發展格局。今年10月,由中山大學牽頭的廣州市前沿生物技術與生物制造創新促進中心成立,將提供源頭技術供給、創新成果轉化和專業人才培育,助力廣州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生物制造產業集群。
相比珠三角的政策驅動,長三角更強調平臺搭建、投資驅動。
近日,上海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前沿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培育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發展生物制造等領域。其中強調支持建設概念驗證平臺、中試平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等專業服務平臺機構,按照規定給予最高3000萬元支持。
又如杭州,根據去年發布的《杭州市合成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發布,力爭到2026年,杭州合成生物制造業總產值達400億元,建成1個產業中試基地,3個特色園區,5個國家級創新平臺。
此外,合肥、常州、無錫等地均設立了生物制造相關專項基金,正在助力形成全國競相發展的生物制造產業格局。
在未來產業所需及“雙碳”目標牽引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成為必然要求。氫能和核聚變能不僅燃料可再生、污染小,而且能量密度高,被視為面向未來的能源解決方案。
氫能作為前瞻謀劃的未來產業之一,曾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被“點名”。到現在,已有超過20個省份明確未來5至10年氫能中長期規劃,不僅囊括了青海、寧夏、內蒙古、吉林等制氫端,更包含了廣大的應用端省份,一盤氫能產業棋局已箭在弦上。
更顯前沿的要數可控核聚變所蘊含的核聚變能。由于能“讓一滴海水釋放出相當于300升汽油”的能量,可控核聚變又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可控核聚變尚處于前期試驗階段,其中,成都和合肥兩市,分別因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率先實現大科學裝置落地,在可控核聚變科研實力上奪得頭籌。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圖片來源:新華社
今年,兩地先后迎來新進展。位于合肥的多個大科學裝置邁入建設新階段,并取得實驗新突破——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穩態運行1066秒,創造世界紀錄,意味著人類首次在實驗裝置上模擬出未來聚變堆運行所需的條件;位于成都的裝置“中國環流三號” 實現“雙億度”運行,具備了開展燃燒實驗的基本條件。
更引發業界關注的是,可控核聚變商用正在加速變為現實,上海是一個重要的推動者。今年7月,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掛牌成立,被視為我國可控核聚變領域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的標志。而上海富集的產業鏈上下游資源,被視為其“闖入”可控核聚變賽道的關鍵優勢。
兩天前(10月22日),全國首例超百通道侵入式柔性腦機接口的臨床植入手術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完成,一位52歲大腦功能區膠質瘤患者迎來康復希望。去年,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完成全球首次長期人腦植入,此次手術也意味著我國腦機接口研究領域的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微納電子加工平臺實驗室 圖片來源:新華社
腦機接口技術,簡單而言就是讓人腦與外部設備直接“對話”。市場研究公司Precedence Research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約為26.2億美元。
今年7月,工信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30年,要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邁入世界前列。
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率先出擊,出臺專項政策或支持舉措,搶占腦機接口發展高地。北京和上海科創資源雄厚,人工智能、醫療等產業強勁,也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北京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腦機接口技術創新策源地、場景應用引領地和產業發展集聚地,到2030年,腦機接口產業生態初步形成,培育3~5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100家左右創新型中小企業。
上海則力爭2030年前,實現高質量控腦,腦機接口產品全面實現臨床應用,打造全球腦機接口產品創新高地,產業鏈核心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從區域格局看,我國腦科學發展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三足鼎立之勢,北京創新策源能力最強,上海、深圳憑借市場環境與資本機制在產業化方面走在前列。
此外,天津也正在建設“中國腦機谷”,杭州、成都、濟南、合肥等地也憑借自身在人工智能、醫療、量子信息等領域的優勢蓄勢出擊,在腦機接口這一前沿賽道打響新一輪“卡位戰”。
具身智能:南北“雙雄”引領,多城爭奪位次
“具身智能”是當下科技界的一大熱點,被認為是新一波人工智能(AI)浪潮中的重點方向。第三方研究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186億元。隨著大模型端的技術突破,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增長有望逐漸提升,2027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6328億元。

10月15日,第138屆廣交會服務機器人專區的人形機器人 圖片來源:新華社
自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具身智能”列入國家未來產業重點培育清單以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蘇州、成都、重慶等至少20余座城市已經加入具身智能“爭奪戰”,或調研問策,或專項支持,目標都是全力將具身智能培育成為下一個增長引擎。
作為全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排頭兵,北京和深圳已經鎖定具身智能千億級集群。根據規劃,到2027年,北京將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于50家,形成量產產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業商業、個性化服務三大場景實現不少于100項規模化應用,量產總規模率先突破萬臺,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深圳也在專項規劃中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關聯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產業集群相關企業超過1200家。
這也意味著,具身智能“第一梯隊”的門檻已經抬升至千億元,而北京和深圳一南一北,成為中國具身智能版圖上兩大核心。
在北京、深圳之后,具身智能儼然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新賽場。根據規劃,杭州2027年要實現各類具身智能機器人整機企業工業總產值超200億元,產業鏈工業總產值超300億元。上海和成都也分別提出具身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具身智能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的發展目標。
不可忽視的是,各地產業統計口徑和表述存在差異,但是北京、深圳、上海引領下,杭州、成都、蘇州、重慶等“三超多強”的格局已雛形初現。未來三至四年,將成為決定具身智能之城座次的關鍵窗口期。
如果未來能源將為未來產業提供能源保障,那么6G則將扮演著“通信底座”的角色。
中關村泛聯院院長、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宇紅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在5G高速傳輸數據、海量機器連接、低延時高可靠的“三角能力”基礎上,6G不僅能將其做大做強,還增加了新的“三角能力”,即通感一體、通智一體、空天一體,連接對象將突破手機,涵蓋人形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等設備——無一不與未來產業緊密相關。

在南京紫金山實驗室6G綜合實驗室,科研人員展示自主研發的貝葉斯學習基帶芯片 圖片來源:新華社
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培育6G等未來產業”以來,在6G領域儲備多年的南京,正迎來新的爆發點。4月,繼重慶和上海之后,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在南京召開,會上,紫金山實驗室公開全球首個6G通智感融合外場試驗網,率先開展6G低空巡檢、低空物流、低空安防等應用演示和商業應用試點。
紫金山實驗室正是南京搶占6G賽道的重要抓手。此前,紫金山實驗室建立業界首個6G綜合實驗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實驗平臺,創造了6G太赫茲實時無線傳輸10余項“世界第一”。
不過,要進一步延伸至產業鏈上下游,傳統通信強市依然優勢不減。
今年7月,北京亦莊出臺首個地方6G產業資金支持政策,以推動6G與自動駕駛、具身智能等領域深度融合,并將在2030年打造10個以上6G標桿應用場景;上海則出臺《上海市6G未來產業培育方案(2025—2030年)》,并以AI等場景推動6G技術找到更有效的落地方案。
業內共識是,今年是6G標準制定元年。全球統一的技術標準是6G生態構建、產業規模應用和持續發展的基礎,由此,6G技術將逐步建立起可互通、可商用、可持續演進的網絡能力。隨著科技巨頭正紛紛搶占核心技術賽道,新一輪產業競逐賽進一步拉開,科技占領優勢的南京也將面臨商業化的新考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