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4 09:28:33
我們為什么現在把養殖重新提出來,然后說現在是一個比較好的位置?我們可以看一下當前所處的豬周期階段。豬價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進入新一輪下行周期,從2024年8月見頂之后一路下跌,下跌時間已超過一年,本輪豬價下行比較不一樣的點在于,受益于養殖效率以及規模化豬場壓降成本的能力,在一年多的下跌時間中,生豬養殖仍保持盈利——即便豬價目前已經跌到了13元/kg,頭部豬企仍能盈利。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其實產能去化的動力是不足的,大家都有錢賺。
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是行業自身,現在生豬養殖行業整體基本到了盈虧臨界點,而頭部豬企把完全成本壓到12元/公斤以內,盈利要高于平均水平——這也意味著,不少規模場已經在虧錢。一旦豬價再往下走,被動去產能大概率就會啟動。
那這個豬價下行短期還能持續嗎?我們可以去看一下10個月以前的能繁母豬趨勢,我們可以看到能繁母豬數量是在回升的——這對應到現在就是供給壓力仍在。所以,短期豬價大概率繼續承壓。綜合來看,當前更像是本輪產能去化的起點:虧損擴大→去化加速→供需再平衡,這個鏈條正在醞釀。
另外一點就是政策在持續加碼,產能調控政策正在從預期走向落地,未來一個季度行業產能或加速去化。從5月底開始產業對于產能調控政策的執行存在比較大的分歧,認為實際的落地效果一般;本次會議則直接實現了調控細則的落地,頭部25家集團在年底前或減產100萬頭。對于其他養殖主體,各部門聯動進行統一管控,虛報以及減產不到位,一是停補貼,二是停信貸,三是查環保。整體來看,本次是產能調控政策走向落地的會議,行業產能進入全方位管控階段。也就是說生豬養殖行業產能正在進行主動去化。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現在其實是生豬產能去化的起點,未來我們可能可以看到產能去化會加速進行。那么我們為什么這么關注產能去化呢?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張圖,重點看兩個指標,一個是自繁自養生豬利潤,還有一個是仔豬養殖利潤,這兩個指標的意思就是養一頭豬利潤在什么水平,接著我們把這兩個指標跟農林牧漁指數相對萬得全A得超額曲線做一個對比。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比較顯著的規律,就是每一次利潤顯著轉負的時候通常是超額啟動的起點,而利潤顯著轉負通常就是由產能去化來推動的,要么是被動的虧損去化、疫病去化,要么是主動去化,比如環保政策,我們當下其實是主動被動都有去化的一些動力,所以未來看到生豬養殖產能去化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也就是我們可能將要進入養殖板塊的黃金配置區間。另外產能去化時配置養殖板塊還有一個好處是,產能去化起點通常意味著行業的估值比較低,因為通常產能去化時都是豬價長時間下跌之后,這時候一般是行業較為左側的位置,估值比較有性價比。
接下來我們講一下整個生豬養殖行業的行業格局,當下的行業格局也是較為利好A股的上市豬企。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最新數據,中國的規模化養殖豬場占比已經達到了70%,這主要是因為經歷數輪周期洗禮,高成本的養殖主體正在不斷退出,行業在大浪淘沙中走向整合。一些中小散戶因為資金有限、防疫難度大,近年來加速退場,有的則轉型為“公司+農戶”模式給龍頭企業代養豬,只參與育肥環節。目前散戶和中小場戶“只育肥不繁殖”的意愿在增加,很多集團化大廠也將重心從一味擴大規模轉向提質增效。這意味著大型豬企通過合作、委托養殖等方式,在帶動農戶共享產業發展紅利,同時把控了源頭的種豬和飼料,全產業鏈一體化在加速推進。龍頭企業正從“養殖”環節向“養殖-屠宰-流通”全產業鏈延伸,未來成長空間更加廣闊。因此,當前豬周期的運行狀態可以概括為:行業處于供應過剩向過剩出清的過渡期,企業經營重心從擴產轉為降本,產能正逐步去化,但過程相對理性和平緩。由于生豬養殖行業集中度在逐漸提高,未來如果豬價一旦觸底反彈,A股上市豬企將憑借更大的市場份額和更優秀的成本控制率先獲利。
投資層面,養殖ETF(159865)是把握板塊機會的優選工具,其跟蹤中證全指畜牧養殖指數,覆蓋生豬養殖、飼料、動物保健等產業鏈環節,前十大成分股以生豬養殖龍頭為主,指數生豬相關權重約60%,且該ETF規模突破50億,居同類產品第一,感興趣的投資者或可逢低布局。
風險提示
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
無論是股票ETF/LOF基金/聯接基金,都是屬于較高預期風險和預期收益的證券投資基金品種,其預期收益及預期風險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
基金資產投資于科創板和創業板股票,會面臨因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提請投資者注意。
板塊/基金短期漲跌幅列示僅作為文章分析觀點之輔助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對基金業績的保證。
文中提及個股短期業績僅供參考,不構成股票推薦,也不構成對基金業績的預測和保證。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如需購買相關基金產品,請您關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規定、提前做好風險測評,并根據您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與之相匹配的風險等級的基金產品。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