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27 23:15:10
當前湖北造船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市場主體壯大、產業創新等層面面臨一些突出問題。目前,內河船舶修造以中小企業為主,“小”“散”現象仍然存在,尤其是高等級修造船企業較少。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劉艷美
“湖北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在全國內河地區是排第一的。這一產業的綠色智能化不僅是湖北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內容,也是其‘51020’現代產業集群培育的重點之一。”4月26日,長江經濟帶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湖北經濟學院舉行,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霞表示,湖北擁有船舶研發、設計、制造、配套等完整產業鏈,隨著宜都、黃州、武穴等園區陸續投產,新洲、枝江、秭歸等園區加快轉型升級,全省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迅速。
湖北作為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水運條件得天獨厚,一直以來都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大省。數據顯示,2023年湖北船舶工業總產值超700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達到620億元,同比增長31.2%,全省擁有53家船舶總裝建造企業和300余家配套企業。尤其是2024年湖北省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船舶突破20億元,達到21.0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19.4%。
不過,趙霞認為,當前湖北造船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市場主體壯大、產業創新等層面面臨一些突出問題。目前,內河船舶修造以中小企業為主,“小”“散”現象仍然存在,尤其是高等級修造船企業較少。
“運行在長江航道的船舶主要是一些小、散船舶,技術比較落后、安全性能較差、平均噸位小,高端環保的有效供給不足。這也嚴重制約了長江航運的競爭力和發展后勁。”趙霞說,湖北也缺乏掌握航運主導權的大型企業,即使像長航集團這種“國家隊”,其運營船舶也只占全國內河運營船舶量的不足6‰。
同時,湖北船舶產業創新也需要進一步加強,船舶的電動化技術亟需升級,要加強對現有碼頭的升級改造,并且更加重視商業模式創新,打通金融支持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發展的路徑。
針對這些突出問題,趙霞認為,湖北下一步推動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突破性發展,要從綠色智能、創新驅動、示范推廣三個層面重點發力。首先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推動船舶制造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培育骨干企業,深化船舶設計、建造一體化發展。加快電動化、智能化船舶應用,并推動長江航運數字化轉型。
其次,要加快構建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三位一體”新動能。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圍繞產業鏈攻克“卡脖子”難題。完善船舶配套體系建設與服務,打造利益共享的新模式,支持關鍵配套企業深度參與產業發展,構建規模化建造和專業化船舶租賃經營等。
最后,要打造“多點發力”產業新生態。武漢要打造國際知名的船舶設計之都,在內河綠色智能標準船型、科考特種裝備等領域搶占技術高地,補齊船海裝備湖北品牌短板。宜昌要打造長江中上游最大的綠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強力推動“電化長江”。
“要全力打造多點發力的應用引領新場景,通過改建新建綠色智能船舶和加強岸電設施配套,推動湖北的江河湖泊航運、旅游產業綠色化升級。打造示范航線和綠色智能船舶典型示范應用場景,支持文旅集團開展游艇、碼頭租賃業務,促進大眾化消費。”她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76308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