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27 16:41:12
本周,ESG領域多項重要動態發布。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首次審議;十部門聯合印發《2025年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工作要點》;上海氣候周發布“2025十大值得關注的氣候技術”;安徽啟動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一季度全球ESG基金遭遇史上最大撤資潮。
每經記者 徐肖逍 每經編輯 楊夏
生態環境法典草案亮相
據新華社消息,生態環境法典草案4月27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首次審議。草案分為5編,包括總則編、污染防治編、生態保護編、綠色低碳發展編、法律責任和附則編,共1188條。
點評: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提請首次審議,這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大舉措。它系統整合現行法律規范,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愿,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全面、系統、協調的法律保障,意義深遠。
十部門印發《2025年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工作要點》
據新華社4月25日報道,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門近日聯合印發《2025年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工作要點》。工作要點部署了4個方面22項重點任務。4方面重點任務包括:推動數字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數字技術賦能綠色化轉型,發揮綠色化轉型對數字產業的帶動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和整體推進。
點評:這標志著中國“雙化融合”戰略進入深化實施階段。通過22項任務系統部署數字賦能綠色轉型與綠色帶動數字產業的雙向互動,既體現了頂層設計的系統性思維,也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有望在產業升級中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2025十大值得關注的氣候技術”榜單發布
2025年4月24日,在China ESG Alliance、上海氣候周以及阿里巴巴的聯合推動下,“綠色AI新質生產力,推動更廣泛的企業服務”活動在上海氣候周“氣候公園”成功舉辦。活動上隆重發布了上海氣候周—China ESG Alliance“2025十大值得關注的氣候技術”榜單,該榜單聚焦于能夠推動更小范圍Scope 3/3+排放以及拓展下游廣泛綠色AI(人工智能)服務場景的技術創新。
點評:該榜單聚焦Scope 3/3+減排與綠色AI創新,展現了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與科技融合的前沿趨勢。牛津大學的學術背書增強了榜單的權威性,而阿里巴巴的參與則凸顯企業推動低碳轉型的實踐意愿。這一舉措有望加速綠色技術商業化,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華外企ESG行動報告(2024)》發布
4月2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繼去年推出國內首份“在華外企ESG行動報告”之后,再次發布《在華外企ESG行動報告(2024)》。報告顯示,在華外企向“新”求“質”,深耕ESG本土化,在應對氣候變化、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振興,以及強化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堅定履行在華可持續發展承諾。
點評:相關發布顯示外企正加速ESG本土化實踐,在低碳轉型、鄉村振興和供應鏈可持續等領域深度融入中國發展。外企向“新”求“質”的探索,既體現了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也反映出ESG正成為跨國企業在華戰略的核心競爭力,有望推動中外綠色合作邁上新臺階。
中國草原面積近40億畝,居世界第一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據人民日報報道,中國草原資源豐富,草原面積近40億畝,居世界第一。“十四五”以來,中央財政支持草原保護修復總投資達到1100億元,年均修復草原超過4600萬畝,年均防治草原鼠蟲害面積超過1億畝,草原鮮草總產量超過5.5億噸。
點評:中國以世界地球日為契機,亮出草原生態治理成績單。這份“綠色賬本”既彰顯了全球最大草原國的生態擔當,也通過鮮草產量、鼠害防治等硬指標,印證了“綠水青山”正向“金山銀山”加速轉化的發展智慧。
安徽啟動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
據中國質量報4月24日報道,安徽省市場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和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印發《安徽省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工作方案》,啟動鋰電池、光伏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標志著安徽省在推動重點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服務國家“雙碳”目標中邁出關鍵一步。
點評:安徽省四部門聯合啟動鋰電池、光伏產品碳足跡認證試點,以市場化手段推動新能源產業綠色升級。這一創新舉措不僅為“雙碳”目標提供了可量化的管理工具,更通過碳足跡標識認證機制,助力企業提升低碳競爭力,為全國重點產業綠色轉型探索可復制的安徽經驗。
一季度全球ESG基金遭遇史上最大撤資潮
根據晨星(Morningstar)的數據,美國投資者連續第十個季度減少對可持續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敞口,而歐洲投資者則首次成為凈賣家,為2018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首次,撤資金額達12億美元。加上亞洲投資者也在減少敞口,全球ESG可持續基金一季度凈流出額達86億美元,遠超歷史上任何時期。
點評:全球ESG基金遭遇歷史性資金外流,反映出市場對可持續投資的信心動搖。美國反ESG浪潮的蔓延,疊加歐洲首次凈流出,凸顯政策風向與短期收益壓力對ESG領域的沖擊。盡管長期趨勢仍被看好,但當前挑戰警示ESG需更務實,平衡理念與回報,以重建投資者信任。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