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21 23:25:24
經貿關系的深度重塑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800752
8月18日至20日,越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蘇林來華國事訪問。就任僅半月,蘇林首訪中國,把第一站選在廣東。
專程前往廣東,“求合作”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據越通社報道,在廣州期間,蘇林總書記、國家主席建議廣東和越南各地加強經常性的交流合作;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特別是貿易、投資、戰略對接等領域合作;歡迎廣東省企業擴大對越南數字化轉型、綠色增長、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優質投資規模。
東盟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而越南自2016年起,就保持著中國在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位置。最新數據顯示,兩國貿易中,中間產品進出口占比近70%。中間產品是指用于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產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是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最為緊密的產品。
而在中國各省份中,廣東與越南的貿易額最大,約占兩國進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制造業大省廣東與新晉貿易“擺渡人”越南之間,經貿關系的深度重塑正進一步推進。
中越經貿關系中,供應鏈產業鏈合作始終站在中心位置。
外界看來,中越合作的升溫與中國企業掘金越南幾乎同頻。2010年左右開始,以鞋服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企業向越南布局;而近年來,伴隨世界經濟復雜性增加,更多中國企業也踏上前往越南的“征途”。
圖片來源:攝圖網502361496
這當中,廣東的角色一直頗為關鍵。
2019年開始,伴隨廣東部分城市外貿增速放緩,有媒體開始關注當地產業向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轉移”情況。此后數年間,產業轉移究竟是否存在、如何應對的問題不斷引發討論,作為應對,“穩鏈補鏈”也成為廣東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
眼下,“穩鏈”仍是廣東的重中之重,但從政策細節和當地討論來看,具體實施路徑似乎出現變化——
2020年,當廣東受疫情影響面臨產業發展困境時,當地一種主流聲音認為,產業轉移不會大規模出現,東南亞也難以大范圍承接產業鏈轉移。當時,“穩鏈”的方向也被放在擴大內需上,即是通過融入國內大循環穩住企業、確保企業“活下去”。
幾乎同時,另一種聲音隱隱出現,將視線投向更大的變局。有人認為,“全產業供應鏈安全”可能并不適合當下中國,“穩鏈”應著重于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有人進一步提出一種“中國+”的全球供應鏈設想。
對于廣東,如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施展在《溢出》一書中指出,越南更多是“嵌合”在全球產業鏈體系中,而一頭是國內原材料和關鍵器件、一頭是越南加工廠的廣東企業,則成為重要的連接點。
廣東也開始加深“鏈接者”的角色。今年,在當地媒體報道中,“穩鏈”的內涵中呈現出更多細節:留在廣東的產業,被定位在戰略性產業集群鏈主企業中的外資跨國企業,并且集中在“總部、研發、先進制造”等環節。
新的政策風向再添一把火。一方面,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拓展“中間品貿易”,被認為將為其他國家產業鏈發展提供支撐、分享我國發展紅利,也將重構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位置。
另一方面,去年底,中越兩國關系提升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兩國同期發布的聯合聲明中提到,將推動落實《中國商務部和越南工貿部關于加強供應鏈保障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維護兩國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穩定等。
廣東省商務廳廳長張勁松此前指出,今年廣東大力發展中間品貿易,一季度,占廣東外貿整體超五成的中間品快速增長16.7%。在4月舉行的第135屆廣交會展示的產品中,中間品和資本品比重提高到12%。
此外,去年1至10月,廣東在越南新設企業107家,中方實際投資額達到7477.5萬美元,同比增長88.2%。
一系列變動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是廣東外貿結構的變化。
事實上,早在2020年,東盟就以1.08萬億元(以下均為人民幣)的進出口額超過香港的1萬億元,首次成為廣東第一大貿易伙伴。到去年,二者差距進一步擴大到3060.7億元。
圖片來源:攝圖網502361493
變化在城市間體現得更為明顯。根據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今年1-7月,深圳外貿實現29.6%的增速,居于珠三角城市首位,而相比之下,佛山則出現了22.0%的下滑。
由于缺乏越南數據,對比兩市與東盟的外貿表現——前7個月,東盟與深圳外貿實現47.4%的增長,這是東盟自今年前2個月超過香港成為深圳第一大貿易伙伴后的進一步暴增;與佛山的外貿則出現了39.4%的下降,在佛山與幾大經濟區的外貿中降速最高。
兩市差異還明顯體現在與越南等東盟國家密切相關的中間品貿易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前副所長丁一凡曾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東盟國家現在變成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是中國對東盟的貿易出口大部分是中間產品。這些中間產品在東盟國家經過組裝,又出口到美國。從全球的貿易統計來看,中國對東盟的貿易出口增加,東盟國家對美國的貿易出口也在增加。
在深圳,中間品貿易已然成為推動外貿增長的重要力量。有報道顯示,深圳與東盟進出口主要品類為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消費電子零部件等,一些品牌把工廠設在東盟國家,原料、中間產品從深圳采購,相關訂單規模因此增長。
就在上個月,總部位于深圳的欣旺達發布公告稱,其將投資不超過20億元,在越南建設“越南鋰威消費類鋰電池工廠項目”,進行消費類電芯、SiP和電池的生產。欣旺達表示,越南近年來承接了較多的消費電子產能轉移,相關產業鏈配套不斷完善,可以較好地滿足公司建設海外生產基地的需要。
有類似動作的還有比亞迪。同樣是今年7月,比亞迪泰國工廠正式投產,除整車制造,比亞迪的電池、部分零部件部門也在此設有廠房。
同期有消息稱,柬埔寨有望落地比亞迪在東南亞的第二個生產基地,越南原本也是電動汽車制造和組裝工廠的選址地之一,如今建廠計劃延期,與當地經銷商的合作也取消,但比亞迪官方表示,計劃不會因其退出受到影響。
相比之下,在外界看來,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佛山,中間品貿易仍有望進一步提升。廣東中間品貿易額占外貿比重超過五成,而一組今年前2個月的數據顯示,佛山該比值為30.2%。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金山此前指出,佛山企業不僅要繼續出口最終的消費品,還要擴大中間產品和生產設備的出口,從產品出海轉向產業鏈出海,將整個生產鏈條,包括技術、設備、服務等,向國際市場拓展,從而實現從單一的產品出口向綜合的供應鏈輸出轉變。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廣東和越南正在尋求一同融入全球供應鏈,二者恰好優勢互補,比起內部競爭,更能形成合力。
如施展提到,越南的優勢在于勞動力成本和較低的關稅,但由于供應鏈成本較高,缺乏完整生產線。而作為制造大省的廣東,行業門類齊全、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較高,而且積累了大量有經驗的技術人才和根植于城市發展的制造文化,恰能接上越南制造業缺失的兩端。
圖片來源:攝圖網502382050
在他看來,二者的關系不是“轉移”而是“溢出”。在后一種模式下,產業鏈越向外布局,反而可能越加深廣東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這既體現在中間品貿易為兩者帶來的更強的經貿聯系,也體現在廣東制造業在開放倒逼下的進一步升級。
在去年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提到,轉移的產業多是服裝鞋帽等,關稅壁壘比較敏感、附加值較低,雖有一些電子元器件,多以裝配組裝為主,這也是東南亞國家所處發展階段所需要的。而對中國主力出口的機電產品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產品,關稅壁壘不會形成大的影響,這幾年對美出口不降反升就是例證。
而要長期維持中間品生產的優勢地位,制造業的提檔升級也勢在必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北京企業國際化經營基地教授王分棉指出,拓展中間品貿易將有助于制造業企業產業升級和價值鏈攀升。
比如,在標準上,推動重點領域主要消費品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在創新上,實現自身技術與產品的創新升級,打造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中間品產品,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廣東當地,一種更具整體觀的思路被注入外貿拓展工作當中。去年,佛山順德區曾多次與越南開展經貿活動,按時任順德中小企業促進會副秘書長黎巧嫦的說法,“我們要推動智能家電、電子、數字、軟件等特色產業‘走出去’,注重產業鏈、供應鏈在廣東、在東盟的整體布局,進一步延長鏈條、開拓機遇。”
對于廣東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關鍵是如何轉變思維,為我所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