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 2024-05-12 12:58:53
一顆小小的石斛,會帶來什么?或許是藥用,或許是觀賞。但對成都青白江國際石斛研發中心主任楊洪斌來說,小小的石斛意義非凡,這是殘疾農戶的一束光。
在“牽手‘福’蓉·幸福美好”成都市第32個國際殘疾人日活動上,國際石斛研發中心太空育種科技助殘項目正式簽約,中心榮獲成都市“牽手‘福’蓉·雙百雙千”公益助殘單位。
在帶動四川石斛產業發展過程中,成都青白江國際石斛研發中心主任楊洪斌入駐鄉村進行石斛種植的技術培訓,把當地的殘疾人全部納入合作社,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生產收入,為他們帶來了希望與力量。
此前,共5次搭乘了神舟號的“太空石斛”,就來自這里。
▲美麗的石斛
石斛產業如何助力殘疾人群
從樂山到成都的進階之路
成都青白江國際石斛研發中心在樂山市夾江縣轅門村設有基地。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轅門村石斛種植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最初,石斛只是長在懸崖樹杈上,產量極少。自2016年起,楊洪斌帶領團隊入駐轅門村,利用太空育種對夾江石斛進行立項研究,不僅為當地村民帶來了科技信息,開展了實用種植技術培訓,還把當地的殘疾人、老年人全部納入合作社。
▲美麗的石斛
目前,轅門村972戶有800多戶種植了石斛,成立石斛家庭農場9個、合作社2個,公司2家,夾江石斛鮮條的市場價格由原來的20元/公斤上漲到了40—50元/公斤,包括殘障農民在內,人均收入由原來的8000多元增加到35000多元。當地殘疾人王桂珍的家庭年收入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3000元到3萬元,整整翻了10倍。
“以我們所在的成都市青白江區同福村為例,村集體經濟目前相對薄弱,農業發展進程相對緩慢。”楊洪斌帶領專家團隊就如何發展并高標準規劃“四川同福太空育種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以及“鄉村振興+科技助殘”達成實施方案。
▲楊洪斌
楊洪斌利用他的石斛種質資源和專家資源,為同福村建立了三步走的指導意見:
一是摸清同福資源,“同福村有殘疾人等可用勞動力,利用好現有耕地,發展太空育種、現代農業,做強中試產業是同福村實現集體增收的有效途徑”;二是建立“同福村農作物種子資源庫”,高標準打造成為第一個鄉村種子庫,掌握絕對科技核心力量;三是建立以楊洪斌團隊為核心的專家團隊,開展農作物種子中試,篩選出適宜同福的優良品種,逐步向周邊推廣。
此外,楊洪斌還專門提到,要加強文化方面的建設,把村上致富能手和殘疾人等群體的優秀事跡、相關故事挖掘展現出來,逐步就形成了同福村特有的精神文化。
如何把助殘作為一項長期事業
科技、人才、產業、文化“四驅”發力
今年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的主題為“科技助殘,共享美好生活”。未來,如何把助殘作為一項長期事業?他們打算在四個方面下功夫:科技助殘、人才助殘、產業助殘和文化助殘。
這一切,在成都市青白江區已經有了清晰的目標和路徑。據了解,成都青白江國際石斛研發中心將利用在石斛等太空育種領域的專長,結合豐富的農業科技資源,為殘疾人提供科技支持和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就業創業。同時,積極引進優秀人才,為殘疾人提供創業指導和支持。最后,深入挖掘殘疾人典型模范,構建殘疾人自強不息、勵志奮斗的精神文化內涵。
▲楊洪斌團隊下鄉指導當地種植石斛
此外,“我們考慮到,(殘疾人)還可以為我們提供智力支撐,負責管理;如果有技能和特長的,也可以做直播推廣等工作。”團隊成員何博說道。楊洪斌認為:“科技的力量應該惠及包括殘疾人在內的更多人群。”
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 受訪者供圖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