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04 13:01:15
每經編輯 杜宇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世界各地頻繁創下高溫紀錄。據新華社,今年6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明顯上升,目前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專家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疊加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可能導致極端天氣頻次更多、范圍更廣、強度更強。
世界氣象組織(WMO)等權威機構均對厄爾尼諾發出警報,并預測全球升溫或出現新高峰。
氣溫的上升威脅到了棕櫚油、稻米、咖啡豆等東南亞主要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長,干旱、缺水則對當地快速發展的制造業造成沖擊。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大米和糖出口國之一,泰國正在準備應急計劃,以應對一場可能持續數年的干旱。這場干旱可能會擠壓全球糖和大米的供應。
而隨著這種天氣模式的加強,東南亞地區各國政府正準備應對水資源短缺、森林火災和霧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290129211
公開資料顯示,厄爾尼諾現象是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的自然現象,與之相對的東太平洋海水異常降溫現象則被稱為拉尼娜現象。它們的周期可持續二到七年。包括這兩者在內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會造成全球氣溫與降水的變化。
根據氣象部門的定義,如果觀測到東太平洋特定海域海溫連續3個月比常年偏高0.5℃,就表明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如果偏高持續5個月以上,則確認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按照我國氣象部門的標準,赤道中東太平洋特定海區升溫大于等于2℃的可稱為強厄爾尼諾事件,大于等于2.5℃則為超強事件。
根據這個標準,1951年以來地球上共發生過20次厄爾尼諾事件,其中有三次超強厄爾尼諾,分別出現在1982-1983年,1997-1998年以及2014-2016年。
據新華社,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3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將維持厄爾尼諾狀態,海溫指數持續上升,將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強度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6月8日發布警報指出,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出現,預計持續到冬季,可能會發展為中度厄爾尼諾現象或強厄爾尼諾現象。
據日本氣象廳氣候信息科的數據,目前熱帶太平洋東部海洋表層的儲熱量已達到194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最高紀錄。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教授渡部雅浩說,預計會發展成強厄爾尼諾現象。
據證券時報,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一份最新通報,7月至9月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可能性為80%。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于6月8日發布厄爾尼諾警報,宣布這一氣候現象已經出現。到冬季,厄爾尼諾有84%的概率達到“中等至強”程度。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形態,其特征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圍持續異常增暖現象,平均每2年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個月至12個月,而其影響不局限于太平洋海域附近。
“整個世界都應該針對厄爾尼諾現象做好準備,該現象通常會給世界不同地區帶來更多高溫、干旱或降雨,引發更多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美國氣候預測中心專家米歇爾·勒赫魯克斯表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91948761
據參考消息網,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29日報道,最近幾周席卷東南亞的酷熱預示著厄爾尼諾現象卷土重來。隨著這種天氣模式的加強,該地區各國政府正準備應對水資源短缺、森林火災和霧霾。
報道稱,繼持續三年的拉尼娜現象于2023年年初結束后,厄爾尼諾現象正在回歸。印度尼西亞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局長德維科麗塔·卡爾納瓦蒂說,繼6月份弱勢起步后,預計厄爾尼諾現象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加強。
《日本經濟新聞》7月2日報道稱,在整個東南亞,人們必須提早為伴隨高溫少雨而來的干旱、林火和煙塵作準備。
氣溫的上升威脅到了棕櫚油、稻米、咖啡豆等東南亞主要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長,干旱、缺水則對當地快速發展的制造業造成沖擊。
幾乎整個印尼都將在今年9月遭遇厄爾尼諾現象的高峰。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等主要的棕櫚油產地都將出現旱情,并可能在未來數月面臨火災風險,當地政府已經發出了緊急警報。
印尼、馬來西亞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產區,預計異常氣候也對油棕的種植產生影響。
越南國立氣象預報中心預測,創紀錄的熱浪來襲導致的大規模干旱、咸潮和缺水等問題可能會一直持續到2024年初。越南咖啡可可協會的資料顯示,該國2023年的咖啡產量可能比上一年減少20%。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據財聯社,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大米和糖出口國之一,泰國正在準備應急計劃,以應對一場可能持續數年的干旱。這場干旱可能會擠壓全球糖和大米的供應。
泰國政府官員表示,今年季風季,全國的降雨量可能比平均水平低10%,而厄爾尼諾天氣模式的出現可能會在未來兩年進一步減少降水量。泰國當局警告稱,從2024年初開始,泰國將面臨大面積干旱。
泰國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到目前為止,全國的降雨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8%。
就全球而言,泰國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將對糖和橡膠等作物的供應造成打擊,甚至可能威脅到該國作為世界第二大大米供應國的地位。2019年,也就是上一輪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一年,泰國大米出口下降了三分之一,至760萬噸。
泰國加工廠商已經預測,當地的糖產量會下降。這將減少對世界市場的供應,并進一步推動目前徘徊在10年來高點附近的精制糖價格反彈。
泰國在2022-23年度生產了約1100萬噸糖,估計約80%的產量用于出口。
泰國研究機構預測認為,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泰國農業經濟綜合損失可能超過600億泰銖(約122億人民幣)。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參考消息網、證券時報、財聯社、公開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29012921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