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誰說“蘇大強”散裝,它第一個不同意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06 21:21:42

          對地方發展而言,“高峰”很重要,“低谷”同樣重要。江蘇的“4000億元”,正是六個經濟大省現階段的最高“低谷”。這背后,宿遷用了20余年,終于摘掉“江蘇十三妹”的帽子,“最強地級市”蘇州則功不可沒。從中,甚至可以看到“散裝江蘇”的“團結”。

          每經記者|余蕊均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宿遷發布

          10萬億、11萬億、12萬億,過去三年,江蘇連跨三個萬億臺階,經濟總量達到12.29萬億元,繼續逼近廣東。盡管短期內江蘇尚不能撼動廣東頭名之位,分化趨勢卻已顯現——

          從頭部看,廣東由“3萬億”深圳打頭,4座“萬億城市”在全省的經濟份額達到66%;江蘇以“2萬億”蘇州為首,4城經濟總量占比約55%。

          從中間力量看,廣東第五城惠州剛剛跨過5000億元臺階,而江蘇第五城常州GDP已達9550億元,距“萬億俱樂部”僅一步之遙,其身后還有“8000+億元”的徐州和“7000+億元”的揚州和鹽城。

          再從底部看,廣東云浮、河源等粵北城市繼續維持在“1000+億元”梯隊,江蘇宿遷、連云港則攜手跨過4000億元門檻,抬高了蘇北的經濟發展“底線”。

          對地方發展而言,“高峰”很重要,“低谷”同樣重要。江蘇的“4000億元”,正是六個經濟大省現階段的最高“低谷”。

          這背后,宿遷用了20余年,終于摘掉“江蘇十三妹”的帽子,“最強地級市”蘇州則功不可沒。從中,甚至可以看到“散裝江蘇”的“團結”。

          “底線”之變

          作為江蘇最年輕的設區市,26歲的宿遷終于迎來進位,力壓連云港,首次成為全省第十二名。

          根據江蘇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宿遷GDP為4112億元,同比增長3.6%;同期連云港GDP為4005億元,增速2.4%。

          這一結果,其實并不意外。早在去年上半年,宿遷就以22億元的優勢實現反超,為全年擺脫末位打下基礎。

          宿遷統計局數據還顯示,“經省統計局最終核實,2021年宿遷地區生產總值現價總量為386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

          這也意味著,若連云港最終核實2021年GDP總量不變,宿遷的反超還要早一點,2021年就已完成。

          事實上,自1996年7月國務院批復設立地級市起,宿遷的經濟成績一直省內“墊底”,被坊間戲稱為“十三妹”。

          與此同時,其與連云港的經濟發展也一直呈現膠著之勢。過去20年間,連云港的最大領先優勢也只有129億元,到了2020年,差值降至個位數,關于江蘇末位“易主”的討論開始明顯增多。

          也正是在二者的“較量”中,江蘇的“經濟底線”不斷走高。宿遷和連云港分別于2010年、2015年、2019年和2022年同步跨過1000億元、2000億元、3000億元和4000億元臺階。

          4000億元,也是六個經濟大省目前最高的“底線”。

          數據顯示,2022年,麗水以120億元的差距被舟山反超,跌落全省最末,也把浙江的“底線”劃定在1830.9億元。同期,廣東的“底線”被云浮定格在1162億元,棗莊則把山東的“底線”劃定在2039.02億元水平。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認為,當前各項工作的重心重新放到了經濟建設上,“4000億門檻”釋放了積極的發展信號。

          “眾人拾柴火焰高。”他在受訪時表示,十幾個兄弟姐妹,如果每一個都很厲害,那江蘇就強了,“這和廣東的發展重點是不一樣的。”

          “最強外援”

          回顧宿遷的成長歷程,與“最強地級市”蘇州結對,毫無疑問是一個“關鍵變量”。

          圖片來源:宿遷發布

          2001年,江蘇提出“提升蘇南發展水平,促進蘇中快速崛起,發揮蘇北后發優勢”的發展方針,開始以“南北掛鉤”方式開展省內幫扶,希望借此縮小區域差距。

          為此,蘇北五市與蘇南五市跨江結對,宿遷由此搭上“發展快車”。用江蘇的話說,“蘇州和宿遷代表江蘇的兩個極,要重點幫助宿遷實現更大突破”。

          “外援”加持的效果直觀地反映在項目招引上。

          據當地媒體報道,2003年8月,蘇州幫宿遷引進了總投資1億美元的外資生產項目,并落地開工,這是當時宿遷建市以來引進的最大投資項目。而投資方私下透露:“宿遷并不是首選城市,我們只是看蘇州的面子。”

          到了2006年,江蘇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全省達小康,關鍵在蘇北,重點在宿遷”。在此背景下,一個具體且重要的合作載體誕生——當年12月,蘇州與宿遷共建的“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問世。

          值得一提的是,工業園區聯合協調理事會作為高層協調機構,聯合主席已由前期的兩市市長升格為兩市市委書記。同時,工業園區歷任“操盤手”均從蘇州來,并掛職宿遷市副市長。

          而在這個主要依托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管理的合作園里,“增資項目多、新簽約項目多、工業項目多、外資項目多、蘇南項目多”被概括為五大特點。

          比如,一家企業10年增資7次,總投資達24億美元;累計完成的400多億元投資中,工業項目占比達到70%……

          2021年,蘇宿工業園以67名機關工作人員和占宿遷0.16%的土地,完成宿遷4.7%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的到賬外資、6.7%的規上工業增加值、11%的企業所得稅和37.5%的高技術產業產值。

          “畝均投資、畝均產出、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等反映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相關指標位居全市第一。”

          事實上,固定資產投資正是支撐宿遷反超連云港的重要拉動力。

          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至今,宿遷固投增速大部分時間跑贏江蘇全省平均線,特別是2022年四個季度,維持著約6個百分點的領先優勢。

          連云港方面,固投增長乏力,不僅2020年四個季度連續低于全省,2022年四個季度再度落后平均線。

          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GDP增速——2022年,連云港是江蘇非萬億城市中,唯一低于全省GDP增速(2.8%)的城市。

          蘇北趕超

          相較于宿遷的“最強外援”,連云港此前一直與鎮江結對,合作成效并不明顯。

          圖片來源:連云港發布

          一位長期研究長三角發展的專家在受訪時指出,鎮江是蘇南五市中“最難”的一個,對外幫扶能力是比較弱的。從經濟指標看,2022年鎮江GDP剛剛跨過5000億元,增速也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

          為此,江蘇于2022年啟動新一輪南北掛鉤合作,無錫接替鎮江,幫扶連云港。而上一輪與無錫結對的徐州,經濟總量已經超過8000億元,有望成為蘇北第一座“萬億城市”。

          不過,任何一座城市的發展都不能依賴他人。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連云港“為什么發展不起來”不僅令外界疑惑,也是江蘇必須破解的難題。

          2018年,“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戰略研究小組”的申斯春、蔡懷平、呂永剛三人曾刊發一篇萬字長文,試圖揭開上述“百年謎團”。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在受訪時表示,連云港在江蘇省內發展不太樂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產業上沒有太多亮點,沒能支撐港口的發展。

          “港城的發展有兩條路,一個是靠腹地,腹地越廣、貨源越多,貨源多了航線也越多,進而又促進貨源增多,形成一個正循環。”他解釋說,“另一條路就是港區產業化,港口附近能夠形成大量‘大進大出’的產業,比如石化、鋼鐵、大宗物資等。”

          曾剛也提到,隨著各地交通條件改善,連云港曾經引以為傲的區位優勢將不斷下降,“沒有人會舍近求遠”。面對新的發展形勢,他建議連云港把重心放到制造業上,發揮蘇北地區的真正優勢。

          他強調,今天的港口,自然條件的重要性正在下降,更重要的是附加在上面的管理服務。“市場需求放在那里,金融、法律等服務就全都有了。通過發展制造業,進而給港口提供一些支撐條件,而不是反著來。”

          圖片來源:新華社

          事實上,連云港對此已有認識,今年的第一大發力點即“全力做強主導產業”,推動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

          根據連云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2023年GDP增速要達到7%,較上一年提高0.5個百分點,也比宿遷的預期目標高出0.5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末位“較量”仍將繼續。

          而對江蘇來說,“底線”顯然不會停在“4000億元”。可以肯定的是,要更好實現“蘇南引領、蘇中崛起、蘇北趕超”,連云港必須得“跑起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宏觀動態 宏觀動態 連云港 GDP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七月丁香婷婷婷综合 | 日本韩国偷自拍拍 |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高清在线一区 | 思思国产91久久久久久 | 亚洲sss无整片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