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4 22:54:34
◎低代碼有何作用?王倩說,它可以讓業務人員這種不懂開發的人也可以“編程”,可以像專業的開發者一樣開發出一個專業的應用。
◎Mendix的文件更顯示,75%的中國企業已經在使用低代碼,90%的企業正在積極擁抱低代碼技術,44%的日常開發工作可以在低代碼平臺上完成。Mendix還認為,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低代碼開發的全球領導者。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 安宇飛 每經編輯 文多
12月23日,“創變者”2021年度騰訊Light論壇在廈門舉辦。騰訊云微搭低代碼負責人王倩表示,低代碼開發正悄然來襲,即將成為數字化轉型中堅力量。
什么是低代碼?在2014年,研究咨詢公司Forrester首次提出了這一概念。簡單來說,低代碼是一種用于應用程序開發的模塊化方法,它能有效減少應用程序的開發時間,“用更少的代碼做更多的事”。
如果說在數字化轉型中,很多企業面臨成本高、周期長等難題,那么低代碼就是一種破解難題的方式。
王倩稱,低代碼只需少量代碼,即可滿足業務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使開發效率提升3~5倍。它帶來的不僅是效率提升,也轉變了人們對應用開發的觀念。
王倩表示,近幾年大家能明顯感覺到低代碼的火熱。她援引Forrester和Gartner數據稱,預計到2023年,全球會有超過50%的大中型企業將把低代碼應用平臺作為其主要戰略應用平臺之一。預計到2024年,低代碼產生的應用程序將占市場總體應用程序的65%以上。
“這就意味著未來市場上將有一半的企業會把低代碼作為它的企業數字化轉型管理后臺搭建的一個核心工具,未來開發者也會把低代碼平臺作為一個主流的開發工具。”王倩說。
自2014年Forrester首次提出“低代碼”概念,已有7年之久。但王倩表示,低代碼的歷史還要更早,在2000年之后,就出現了Mendix、Outsystems以及微軟的PowerApps這樣的低代碼平臺。
低代碼有何作用?王倩說,它可以讓業務人員這種不懂開發的人也可以“編程”,可以像專業的開發者一樣開發出一個專業的應用。
這種作用有何直觀的體現?王倩以某個小程序為例介紹,如果按照傳統方式來寫,它的代碼行數將達到2251行,文件個數將達到42個,而使用低代碼平臺,代碼行數僅有61行,文件格式只需1個。
王倩同時提到,低代碼的出現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從上個世紀開始,計算機的編程語言就從機器語言到匯編語言,再到高級編程語言,整個的開發難度越來越低,整個的語言也是越來越“語義化”,更接近人類理解的語言。
從特征來看,王倩認為,低代碼的特點之一是可視化開發,通過組件的“拖拉拽”代替部分代碼,這樣每個普通人也能在配置的過程中看到它的應用“長成什么樣子”。
“經常說開發者就是造輪子,那其實逐漸的,開發者把常用的輪子統一放到一個平臺上,使用者就可以挑選自己需要的輪子。一些個性化的邏輯再使用一點點的代碼去完成,這樣一個普通用戶就可以快速搭建一個屬于自己的應用。”王倩說。
低代碼的另一個特點,是較強的連接性。王倩表示,傳統的軟件存在“信息孤島”的問題,比如在一個企業里,它的財務軟件、HR軟件和IT系統可能是由不同的項目廠商提供的,那他們之間是沒有連通性的,低代碼則是提供了連接器和自定義連接器來集成、打通這種第三方的系統和SaaS應用。
近年來,中國低代碼行業正迎來迅速發展。Forrester于11月發布的《The State Of Low-Code Platforms In China(低代碼平臺中國市場現狀分析報告)》顯示,過去18個月,58%的企業已經開始采用低代碼平臺和工具進行系統搭建,16%的企業計劃引入低代碼平臺??傮w上,中國企業決策者會優先考慮通過低代碼技術實現數字化轉型。
根據企業低代碼應用開發公司Mendix今年11月發布的《2021低代碼現狀: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中國低代碼市場正呈現高速發展:在中國,75%的企業已經在使用低代碼,90%的企業正在積極擁抱低代碼技術,44%的日常開發工作可以在低代碼平臺上完成。
因此Mendix認為,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低代碼開發的全球領導者。但需要注意的是,Mendix的報告產生于對中國、比利時、德國、荷蘭、英國和美國這6個國家的2025名IT專業人士的調研,并非來源于對行業的整體統計,所以相關百分比僅適用于調研所涉及的企業。
為何中國企業會積極擁抱低代碼技術?據Mendix報告,在談及低代碼給企業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益處時,被提及最多的是“幫企業實現更快的開發速度”——這一點有48%的受訪者表示。而“靈活地響應業務需求”和“降低軟件開發成本”,則均有46%的受訪者提到。
也就是說,低代碼技術主要在“降本增效”方面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海通證券在一份研報中也表示,流程優化和自動化改造是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應關注的重點,而落實這一目標需要自動化架構進行支撐;低代碼平臺和工具,可以加速這一進程,加強應用場景賦能,同時為企業業務降本增效。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62871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