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故宮里秒穿大宋、敦煌中復活古音,潮起來的“老祖宗”比你想象的更加炫酷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20 14:18:24

          10月19日在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五屆年會上,一場主題為“當文化遇見科技”的討論中,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乃恩、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和代表科技一方的谷歌藝術與文化項目全球運營主管魯伊塞拉·馬扎,以及研究二者融合的學者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大衛(wèi)·索羅斯比,五位嘉賓展開了熱烈討論……

          每經實習記者|張玉路    每經編輯|杜蔚    

          10月18日是故宮博物院在箭亭廣場“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展演的最后一天。在這場展演中,博物院的專家與技術團隊一起,運用增強技術(AR)、互動沉浸技術(MR)、3D等高科技手段,讓參觀者仿佛一秒穿越回了大宋。

          巧合的是,“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展演結束的第二日,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五屆年會的世紀文化對話在故宮報告廳開了場,主題正是“當文化遇見科技”。參加討論這個主題的,包括了實際參與文化科技融合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乃恩、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也有代表科技一方的谷歌藝術與文化項目全球運營主管魯伊塞拉·馬扎,更有研究二者融合的學者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大衛(wèi)·索羅斯比。

          對這些或見證或推動文化科技相融合的人來說,他們曾在過程中碰到了哪些問題?對文化融合科技的未來,他們又持有怎樣的觀點和態(tài)度?就這兩個問題,上述五位嘉賓在對話主題演講后的圓桌會議上展開了熱烈討論。

          ▲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當文化遇見科技”現場(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玉路 攝)

          炫酷表達背后的擔憂、爭吵與磨合

          今年9月25日敦煌 “古樂重生”音樂會現場,當年輕人沉浸在敦煌古樂譜復活的驚喜時,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卻在挨罵。罵他的人是誰呢?是來自文博界的一些老先生。對這樣大膽出挑的活動,文博界心有擔憂。

          這樣的擔憂,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早期進行數字化共享時也出現過。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說:“臺北故宮一開始是拒絕的,擔心著作權被侵犯、研究權被侵犯。但你慢慢會發(fā)現它的好處,慢慢就能磨合彼此之間的擔憂。”

          當文化借助高科技,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現時,磨合是必經的步驟。王旭東說:“騰訊和敦煌合作古樂重生,當時有很多爭吵。但最后達到了平衡。一開始是騰訊想要復制,我就不說它想復制誰了,但我說你是和敦煌合作,年輕人一定要到敦煌來、一定要了解敦煌,因為我們合作最重要的目標是年輕人。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年輕人去理解,而不能說是迎合。”

          以文化融合科技去引導年輕人時,科技公司要動腦筋,文化機構也同樣要費心思。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乃恩說:“做任何事情都有風險,但‘文化+科技’肯定是收益大于風險。在合作的過程中,博物館始終是在走鋼絲。(在融合時)選擇什么樣的作品?作品解讀的準確與否?和當代結合的準不準、夠不夠?這些也不能說只依賴博物館自身,也要靠公眾的意見。”

          技術能替代現場感受?永遠不能

          在公眾之中,年輕人是博物館的重要爭取目標。如何讓年輕人與古老的文化更近?科技做到了。如開頭應用了AR、MR、3D技術改頭換面的《清明上河圖3.0》、如重新編曲后再度復活的敦煌古樂譜,它們輕易俘獲了年輕人的心,并鼓動了年輕人去探索更多的文化故事。

          但科技的應用帶來了下一個問題: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讓人不出家門便能身臨其境。那么人們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去到文化現場了?

          對這個問題,在場所有的對話嘉賓,都予以否認。谷歌藝術與文化項目全球運營主管魯伊塞拉·馬扎表示:“沒有技術可以替代現場的感受,只不過技術幫助人們了解更多的輔助信息。對于沒有條件去現場的人,技術就可以彌補,技術能更好的引導人們去體驗藝術和文化。”

          體驗始終是最重要的事情。馮乃恩說:“中國有個詞叫書香,書的油墨印刷味道、紙張的感覺,捧書在手是數字圖書不可替代的。數字化工作是預防性工作,是防止藝術品消失后無法看到它,所以要盡可能多采集信息還原本身。”

          就這個問題,馮乃恩還聊到了目前在海淀區(qū)建設的故宮新館,他表示建設新館是為了減少人流對故宮博物館的沖擊,同時為了讓更多公眾參觀新文物和文物修復,但新館永遠都不可能取代原有古建筑群給人的現場體驗。

          毫無疑問,科技要適配文化,就應該為人提供好的現場輔助。經過與騰訊合作的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在圓桌會議上說:“信息科技不是洪水猛獸,但這個過程還不那么平坦。如果把握住了文化價值底線,科技就能成為我們的翅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故宮 敦煌 谷歌 馮乃恩 王旭東 馮明珠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有AV看免费在线 | 亚洲一区在线精品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国产丝瓜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无线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不卡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网爆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