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15 01:00:57
每經編輯|冷輝 王小璟
每經實習記者 冷輝 王小璟
日前,證監會公布的發行監管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審核工作流程及申請企業情況中,處于正常審核狀態的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企業名單里,新產業、博拉網絡的IPO申請目前處于“已反饋”的審核狀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是存在三類股東問題的擬IPO企業首次獲得證監會的反饋意見。有投行人士直言,“說明該類企業的IPO進程以及所謂的三類股東問題不再是懸而不決”。
三類股東問題成IPO攔路虎?
去年,關于擬IPO企業必須清理“三類股東”的傳聞甚囂塵上,但監管者一直沒有回應。多位券商人士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此事,表示這有些類似于“窗口指導”,是一項隱性的標準。新三板企業在報IPO申請材料之前一般都會先清理三類股東問題,市場中大家也都是這么做的。但從監管層的角度來說,目前并沒有正式的文件或者案例對此進行規范和解釋。
所謂的三類股東即資產管理計劃、契約型私募基金和信托計劃。而在新三板市場中,能夠進行投資掛牌公司的也主要是這些主體。掛牌公司出于定增融資、做市交易等需求,很自然的就引進了一些三類股東。
那么為什么需要清理三類股東呢?一家券商的投行部門董事告訴記者,資產管理計劃、契約型私募基金和信托計劃只是一個金融衍生產品,在《公司法》的角度而言,不是一個法人。三類股東也存在投資者適當性問題和合規問題,對其資金來源及合法合規的審查存在一定困難,要想實現穿透式的監管也并不輕松,三類股東背后又容易滋生股權代持、利益輸送等問題。
該券商投行人士還介紹說,監管層對于一些非常難以看透的問題又特別謹慎,IPO審查又向來要求股權機構清晰、明確。因此,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市場上的做法也都是在報IPO申請之前主動或被動地清理三類股東。上述說法也得到了其他一些接受記者采訪的券商人士的認同。
投行:反饋意見可能多次
那么,此次獲得反饋是否表示三類股東的問題,在企業報IPO的時候無需清理、不再是“障礙”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致電新產業董事會辦公室,辦公室人員表示,“我們的確收到了證監會反饋意見,但是關于里面的具體內容,確實是不方便說。我們的股東結構里面有員工持股的資管計劃,目前,正在聯合券商、律師積極答復反饋意見。”
獲得證監會的反饋意見意味著什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以下簡稱首發)的審核工作流程分為受理、反饋會、見面會、初審會、發審會、封卷、核準發行等主要環節,分別由不同處室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對每一個發行人的審核決定均通過會議以集體討論的方式提出意見,避免個人決斷。而獲得反饋顯然是IPO申請被受理之后的第一個環節,一位保薦機構的內部人士表示,一般情況下,反饋意見會至少有一次,有的會有兩次甚至多次反饋。反饋意見大多是針對IPO申請提出一些問題,主要涉及股權結構、股東背景、主營業務、關聯交易、財務數據、公司治理等方面,擬IPO企業再針對反饋意見進行回復。此后,會視通過與否進入下一個環節。
而上述保薦機構的另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契約式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計劃其實屬于證監會管轄,穿透式監管在技術上并不難實現。
不過,有券商場外市場部門的項目經理則表示,獲得反饋只是一個普通的審核環節,但這是存在三類股東問題的企業首次獲得了反饋,說明該類企業的IPO進程以及所謂的三類股東問題不再是“懸而不決”,表明存在三類股東問題的企業IPO申請是可以正常走審核流程的。對方同時表示目前處于正常審核狀態,關于反饋意見內容,不管是具體的保薦代表人還是保薦機構都不方便透露;而反饋意見也可能會有二次甚至多次反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