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9 00:15:35
◎周子勛
今年以來,我國主要城市房價持續上漲。從9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房價數據看,北京、廣州、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房價承接前幾個月的凌厲漲勢,都出現了18%~20%的同比漲幅。在納入國家統計局統計范圍的70個大中城市中,只有溫州一個城市的房價出現下跌。
目前來看,一方面是一線城市房價依然堅挺,甚至出現了更強勁的上漲,但另一方面是像溫州這樣的城市出現了下跌,一批與溫州類似的二、三線城市雖然還未出現下跌,但漲幅已經明顯收窄,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不排除會有更多的二、三線城市像溫州一樣出現下跌。幾年來的房地產調控,已經使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格局在不同城市之間出現了不同的形態。只要整個國家的資源分布格局沒有改變,那么,房價分化就將是一個難以改變的大趨勢。
與房價上漲相對應的是,頻繁出現的地王給房地產調控敲響了警鐘。而在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房地產卻成為央企減虧的重要 “撒手锏”。如果央企不能從根本上提升競爭力,那么光靠房地產扭虧的方法是不可持續的。
樓市調控的目的不是打壓房價,根本目的是讓房價和房地產市場發展平穩。正如日前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所言,房地產政策的整體思路將是政府與市場各自分工明確,為此可能會出一個十分重要的標桿性文件。地方政府的動作有緊有松釋放出一個信號,可能預示著今后中央將更多地放權到地方政府,不再是一個藥方管全國。
這傳遞出兩個清晰的信號:一是政府與市場要明確分工,行政的歸行政,市場的歸市場。市場對這種分工期待已久,而目前準確地說中國樓市是“政策市”,主要看政府臉色。二是今后樓市調控不再是出臺一個藥方全國一起“吃藥”,而是要放權給地方,這是地方政府所期待的。如果推行這兩種改革思路,好處不言而喻。就 “政府與市場明確分工”這一點而言,的確符合本屆政府的改革思路,在今年3月的中外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轉變職能則是厘清和理順政府與市場、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這樣做,政府既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而且還能增強市場活力,減少權力尋租的機會。
政府與市場截然分工,看上去似乎不太現實。但是,仍要朝著這個方向來努力,重點與難點在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很難去厘清,政府在什么情況下該出手什么情況下該收手,標準也難以去界定;一個是必須有土地改革、財稅改革配合才能完成,但這些改革能否達到應有目的,是一個未知數。
目前來看,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或許有更明確的政策指向,在政策上應該是向更注重建立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以及市場化調控方式轉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