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07-01 14:12:01
每經網7月1日北京電(每經記者 李澤民)
制藥行業發展,普遍伴生著對環境的污染,有業內人士用“劣跡斑斑”形容部分制藥企業長期存在的污染問題。
最近登上制藥企業污染黑榜的是哈藥集團。6月9日,哈藥集團對外承認存在廢水、廢氣排放以及焚燒固體廢棄物等污染。
哈藥集團并非是制藥行業污染超標的個例,民間環保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統計顯示有上百家制藥企業存在污染。
哈藥污染并非個例
6月5日,世界環境日。這天有媒體報道稱哈藥集團存在嚴重的環境污染:廢渣直排河流,硫化氫廢氣超標千倍,部分污水處理設施因檢修沒有完全啟動,污水排入江河等。
其實早在兩年前,黑龍江多位政協委員就曾聯名提交了哈藥集團“硫化氫氣體超標1150倍,氨氣超標20倍”的實際檢測結果。這次污染被披露之后,環保部東北督查中心副主任白保柱表態,“該停的停,該減的減,該治的治,該罰的罰,下一步達不到整改標準,將加大處罰力度。”但是從2008年以來,我國針對制藥企業的環境門檻節節拔高,出臺的《制藥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的主要指標,甚至嚴于美國標準,可污染并未就此減輕。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制藥是污染很重的行業,絕大多數藥企存在污染問題。
從2004年開始,該中心就開始統計制藥工業企業違規排放案例,就在2004年至2007年的三年間,排放記錄就有302條。
而在此后的這三年間,制藥企業的違規排放記錄大幅增加。9日,馬軍向記者表示,目前統計的制藥企業污染信息,已有上千條之多。他說,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制造企業的污染有加劇趨勢,它們處在整個化學藥產業鏈最低端,普遍污染很重。
國藥控股有限公司運營治理部高級行業研究員干榮富說,中國原料藥出口世界第一,但絕大多數是低附加值的產品。產品出口了,污染留下了。
消除污染需多方合力
此前有數據統計表明,在歐美發達地區,污染較大的原料藥環保成本投入一般占企業總成本的1/3,而國內企業一般只占1/6。有業內人士指出,很多的制藥企業在環保投入上,可能比更低,因為盡管標準嚴格,但違法成本很低,導致企業鋌而走險。
馬軍認為,造成制藥企業頻頻污染的根源,在于企業并無動力消除污染,這主要是現在監管力度不夠,處罰偏弱,這為企業提供了逆向動力。
針對制藥企業的污染,馬軍建議除了企業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之外,整個社會要為藥企的清潔生產提供環境。他解釋到,消費者如果對企業的污染不聞不問,只對產品和質量感興趣,那么企業對于治污的動力將會不足。
另外現在環境訴訟非常之難,公眾對于藥企的投訴,司法系統要積極予以受理。而銀行系統應該按照國家綠色信貸的要求,對有環保污名的企業,不予貸款。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