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26 21:17:31
只有營造一視同仁的市場環境,破除各類隱形壁壘,讓無論本土還是外來企業都能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技,才能真正推動本土企業茁壯成長。這是市場經濟的本義,也是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塊基石。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11月25日晚間,龍洲股份(SZ002682,股價5.34元,市值30.03億元)公告,控股孫公司東莞中汽宏遠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汽宏遠)因買賣合同糾紛涉兩起重大訴訟。原告分別為東莞巴士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莞巴士)和東莞市城巴運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莞城巴)。東莞巴士是東莞當地最大的公交公司,也是大型國有獨資企業,東莞城巴是其100%控股的子公司。兩案涉案金額合計4.31億元。
事情源于2018年10月,兩家原告均通過公開招標方式,分別向中汽宏遠采購配置錳酸鋰動力電池的純電公交250輛、422輛。自2021年10月和2021年1月起,兩家原告所采購車輛陸續出現動力電池故障或者異常衰減情況,導致車輛大面積停運。由于公交大面積停運數年后問題仍未解決,最終只能起訴。其損失補償能否拿到、何時拿到,仍是未知數。
筆者注意到,上述訴訟當中,東莞巴士出現故障的車輛在當年的招標中,要求明確限制為“錳酸鋰動力電池”。
因為存在能量密度低導致續航里程短、循環壽命短、高溫性能差、電池衰減較快等固有缺點,錳酸鋰電池市場份額一路走低。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統計,到2018年,其市場占比只有1.9%。
可見,在當時的市場結構下,將電池限制在錳酸鋰領域,實際相當于將招標的競爭范圍進行了大幅壓縮,走“非主流”路線的企業反倒在這次招標中具備局部優勢。后續的情況也證明,錳酸鋰的技術缺陷無法被忽視。
此外,在招標時,為了防范售后風險,對于中標企業后續履約能力的考察也非常重要。這就需要關注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和財務狀況。比如,企業的收入來源是否多元化,是否過于依賴某一大客戶、某一地域;企業的現金流是否健康,能否覆蓋因產品質量問題引發的召回、維修等問題。如果參與招標的企業數量有限,選出可靠供應商的難度也會加大。
筆者查詢到了東莞巴士三個標包的投標和中標信息,足以作為觀察樣本。據中標公告披露,參與招標的企業有三家,除了中汽宏遠,另外兩家分別為廣西申龍汽車和北汽福田。
回顧整個采購過程可以看到,這是一起地方為了大力扶持本地汽車制造業而人為降低市場競爭烈度的典型失敗案例。從之前長期的企業合作來看,供需雙方關系良好,但再好的關系也要靠產品說話,按合同行事。一旦失去地方訂單的持續輸血,加之自身技術和產品缺乏競爭力,中汽宏遠的高光時刻注定難以為繼。事實上,在2018年之后,中汽宏遠就開始走下坡路,2019年凈利潤就腰斬,之后連年大額虧損,直至長期“臨時停工停產”。
企業成長最好的推動力是公平競爭,而不是所謂的“幫扶”。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唯有營造公平、開放、健康的市場環境,企業才能筆直挺拔地成長。虎皮鸚鵡無法展翅高飛,溫室里也長不出參天大樹。對本地企業有利的招標條款,看似是愛護,實則是錯付。缺乏競爭壓力的企業,注定難以長大。
只有營造一視同仁的市場環境,破除各類隱形壁壘,讓無論本土還是外來企業都能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技,才能真正推動本土企業茁壯成長。這是市場經濟的本義,也是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塊基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