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05 22:47:44
11月5日,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宣布2026年將推出3款Robotaxi車型,并在廣州等地試運營。Robotaxi將搭載4顆圖靈AI芯片,具備3000TOPS算力,不依賴高精地圖。同時,小鵬計劃推出個人使用的Robo車型,并開放Robotaxi和機器人的SDK,與全球伙伴共建生態。此外,小鵬還宣布飛行汽車和機器人計劃于2026年量產。
每經記者|孫磊 每經編輯|余婷婷
“3款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車型的售價不同,有5、6、7座三個版本,用來滿足不同需求。”11月5日,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當日,何小鵬在小鵬科技日(2025 AI DAY)上宣布,2026年,小鵬汽車將推出3款Robotaxi車型,預計在廣州等地開啟試運營。據何小鵬介紹,小鵬汽車的Robotaxi將搭載4顆圖靈AI芯片,具備3000TOPS有效算力,并面向L4級智駕設計,在算力、轉向、感知等多方面采用兩套硬件互為備份,不依賴高精地圖,可實現規模量產。
“不追求自己全運營Robotaxi”
“小鵬Robotaxi采用前裝量產方案,而非行業常見的后裝改造路徑。”何小鵬介紹道,“小鵬Robotaxi將搭載車外交互功能,在前擋風玻璃處可以看到汽車的行為比如左右轉、尋找車位等,讓路人也能直觀了解車輛狀態。”
此外,何小鵬還宣布,小鵬的Robotaxi將開放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軟件開發工具包),與全球伙伴共建Robotaxi生態,而高德成為其首個全球生態合作伙伴,未來雙方將共同面向全球提供Robotaxi服務。談及為何與高德進行合作時,何小鵬告訴記者:“小鵬跟很多公司不太一樣,我們不追求自己的全運營。我們的Robotaxi相當于工具箱,我把SDK接口開放出來給合作伙伴,他們拿著工具箱去做本地運營,這樣的策略也符合兩家公司的戰略。”
與此同時,小鵬汽車還將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整套L4級自動駕駛軟硬件搭載到家用車型上,并計劃推出個人使用的Robo車型。“未來的汽車將會保持‘共享+私享’兩種模式,一輛車可以共享給所有人,另一輛車私享給家庭。”何小鵬告訴記者,這是其計劃推出Robo車型的重要原因。
何小鵬表示,小鵬汽車未來的車型將分為三個版本:擁有L4級軟件能力、L2級智駕能力的Max版車型,具備L2級硬件并符合相關法規的Ultra版車型,以及和Robotaxi同源、具備3000TOPS有效算力、擁有兩套硬件系統安全冗余以智駕模式的Robo車型。
何小鵬表示,同時打造小鵬汽車的常規產品以及Robotaxi、Robo車型可以分擔BOM成本(Bill of Materials Cost,物料清單成本)及研發費用,“這是小鵬汽車與其他公司相比具有的天然優勢”。
機器人、飛行汽車均計劃明年量產
據悉,上述兩類車型的自動駕駛能力都基于VLA模型。11月5日,小鵬汽車還發布了第二代VLA模型。在模型中,小鵬汽車去掉了“語言轉譯”環節,首次實現從視覺信號到動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
“在模型訓練層面,小鵬第二代VLA可以直接利用海量的真實駕駛視頻進行訓練,無需任何人工數據標注?;趯ξ锢硎澜绲睦斫?,小鵬第二代VLA可推演未來決策場景,并且能基于此生成更真實的長尾場景進行對抗訓練,從而大幅提升應對長尾問題的能力。”何小鵬表示。
此外,何小鵬還宣布,小鵬第二代VLA模型將面向全球商業伙伴開源,而大眾汽車成為該模型的首發戰略合作伙伴。同時,小鵬圖靈AI芯片已獲得大眾汽車定點。“除大眾之外,其他車廠和供應商也就此事與小鵬進行了商討。”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聯席總裁顧宏地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小鵬第二代VLA模型不僅應用于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還可搭載在飛行汽車和機器人上。11月5日,小鵬汽車方面也展示了“匯天A868”飛行汽車及小鵬全新一代IRON機器人。其中,飛行汽車的設計目標續航里程超過500公里,設計巡航速度超過360公里/小時。
在人形機器人方面,何小鵬表示,全新一代IRON機器人將首發應用全固態電池,并搭載3顆圖靈AI芯片。同時,小鵬將開放機器人IRON的SDK,與全球開發者共建人形機器人應用生態。“小鵬的目標是在2026年底實現規模量產高階人形機器人。”何小鵬說。
相比于汽車,何小鵬認為,機器人和飛行汽車或具有更大市場。“汽車現在全球是10萬億美金的市場,一年生產9000萬輛車,但機器人會是20萬億美金的市場。”何小鵬告訴記者,“小鵬汽車明年計劃真正量產飛行汽車,它的成長速度一定高過汽車,未來市場份額也將高過汽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