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11:45:30
“十五五”期間,一線和核心二線城市憑借人口、經濟等優勢繼續領跑樓市,杭州、成都等二線城市表現突出。報告強調人口對樓市的重要影響,認為“好城市+好房子”價值凸顯,房企應提升產品和服務。
每經記者|陳利 每經編輯|陳夢妤
過去的“十四五”期間,房地產市場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城市投資回歸基本面的價值判斷。“十五五”期間的城市競爭格局將發生何種變化?哪些城市繼續領跑?
由每日經濟新聞聯手中指研究院發起的《展望“十五五”,挖掘非限購周期樓市“黃金坑”——2025房地產行業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將全面解密中國城市投資價值與房企行業格局、布局趨勢。
中指研究院指數研究部總經理曹晶晶表示,在房地產市場政策調整的當下,未來樓市將在供需基本面的主導下,呈現出分化加劇態勢。一線城市和部分核心二線城市將憑借其在人口、經濟、產業等方面的優勢,繼續引領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而“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機制也將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價值是房地產價值的外生影響因素,聚焦核心城市,能夠最大程度分享城市發展帶來的紅利。從2025年數據來看,排名前十的仍然是經濟和人口規模大、產業基礎好且轉型持續、市場需求旺盛的城市。
憑借龐大的經濟規模、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豐富的資源和人才儲備,四個一線城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吸引力排名仍位居全國前4位,樓市具備長期發展潛力。

二線城市中,杭州、成都表現突出,穩居二線前兩位。其中,杭州近年來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發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科技企業和創新人才,2024年人口增量為10.2萬人,房地產開發投資吸引力自2018年以來一直穩居全國第5位;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經濟中心,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投資吸引力排名全國第6位。
“一二線核心城市憑借堅實的經濟基礎與產業競爭優勢,持續吸引高質量人才流入,為房地產市場提供了有利支撐。”曹晶晶表示。
人口作為住房需求的基礎和勞動力供給的核心要素,其變動趨勢對房地產市場影響深遠。盡管多數城市人口增長趨緩,但核心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依然突出。
近兩年,國家在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中提出要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機制,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即根據人口變化,合理確定住房需求,科學安排土地供應,引導配置金融資源。
“由此可見,人口既是研判城市住房需求的基礎,也是各地統籌配置土地、資金等要素資源的重要依據。”曹晶晶表示。
從2024年數據來看,城市間也存在著較大差異。一線城市中廣州、深圳人口保持正增長,其中深圳增長近20萬人,廣州增長15.1萬人,而北京、上海人口由增轉降;中西部省會城市中,貴陽、長沙、南昌、西安、鄭州、成都等地持續保持較強吸附力。

根據《報告》,我國正經歷從“人口規模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的關鍵轉型,人才將成為城市產業創新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而這一轉變也在重塑區域發展格局。
曹晶晶強調,人口“量質雙增”的城市,持續的人口流入為房地產市場提供了穩定的住房需求基礎,市場容量較大;同時人口結構優化,推動市場形成剛需、改善與高端需求并存、梯度演進的多元格局。而人口“量減質升”的核心城市,未來房地產市場或維持規模縮量趨勢,市場的驅動力從數量轉向質量。
不同城市之間的經濟水平和購買力差異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居民購買力保持穩定增長,對改善性需求主導的新房市場具備較強支撐。
2024年,我國GDP萬億城市數量達到27個,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達40.9%,上海成為全國首個經濟總量超過5萬億元的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9.3萬元。
體現在豪宅產品購買力上,2025年上半年,上海在全國高端住宅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總價3000萬元以上新房成交1096套,占30城總量的59.4%;而在全國成交總價5000萬元以上的住宅中,上海占比更是接近八成。
在居民對高品質住房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好城市+好房子”的價值將逐步兌現。“2025年,‘好房子’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體現出政府對于‘好房子’建設的高度重視。”曹晶晶表示。
在她看來,在房地產企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好房子”建設為企業開辟了產業轉型發展的新賽道。
房企應緊抓用戶真實需求,聚焦居者實際體驗,做好精準定位,針對不同客群需求特征細化產品線。同時,運用數字化工具、新型建造技術等方式來提高開發效率。此外,“好房子”需要“好服務”來維護,房企要圍繞項目交付“前、中、后”全周期打造品質閉環,提升長期居住體驗與企業品牌價值。
“只有真正具備‘好城市、好地段、好產品’特質的房產,才更能抵御風險,穿越市場周期。”曹晶晶認為。
預告:《展望“十五五”,挖掘非限購周期樓市“黃金坑”——2025房地產行業年度報告》將在10月30日第十五屆中國價值地產年會正式發布。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