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19:27:19
*ST海華(原青海華鼎)控制權再度變更,新實控人變為祝鎵陽、占舜迪、張棟三人,這已是其至少第四次面臨實控人更迭。上市25年,公司從國資龍頭淪為“殼股”,業績萎靡,轉型和救市承諾多成泡影。新實控人面臨改善經營、消除退市風險的重任,市場關注其能否帶來新資源或轉型。此次易主尚待監管確認,控制權最終輪換存不確定性。
每經記者|張靜 每經編輯|張文瑜
青海上市公司中,*ST海華大概是最忙的“殼”。
2025年10月,*ST海華(原青海華鼎)控制權,再度來到一個關鍵節點,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宣布因實際控制人王封正在籌劃股份協議轉讓而停牌,公司控制權或將發生變更。
10月17日晚間,公司披露了新的實際控制人,將由王封變更為祝鎵陽、占舜迪、張棟三人。
這已是青海華鼎自2000年上市以來,至少第四次面臨實際控制人的更迭。
回顧公司上市25年,從國資重型機床龍頭到戴帽“殼股”,實控人如走馬燈般輪換,似乎每一次“轉型”和“救市”承諾都淪為泡影,只剩23億市值在退市邊緣飄搖。
1998年,依托青海重型機床廠的技術底蘊,青海華鼎在國企改制浪潮中誕生。
作為地方國企混改的“試驗田”,青海華鼎于2000年上市時,股權結構設置為青海重型機床廠(以下簡稱“青海重型”)為公司第一大股東,代表國家持有公司31.93%的股份。廣東萬鼎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萬鼎”)作為法人股股東,是公司第二大股東,持股31.75%。
2006年11月,變局開啟。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毛振華控制的財務投資者青海天象投資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海天象”)曾試圖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
介入方式為,青海天象通過競拍取得廣東萬鼎持有的上市公司31.75%股權。同期,要約收購華融資產持有的青海重型54.66%股權。
不過,由于要約收購失敗,毛振華和青海天象最終與青海華鼎控的實控人身份擦肩而過。2008年,青海天象將其所持青海重型的股權分別轉給青海溢峰科技、廣州威特達兩家民企。
這次變局盡管短暫,但公司股權結構及權力架構還是發生了微妙變化。
彼時,青海重型持有青海華鼎26.76%股權,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青海機電因實際控制青海重型,上市公司控股權從而回到青海國資。
來源:VCG211324707786(圖文無關)
有意思的是,溢峰科技是于世光控制的公司在青海設立的主體,相當于其間接拿到上市公司部分股權,而當時其亦擔任青海華鼎董事長一職,對上市公司控制力開始集中。
這一股權結構大體穩定到2014年。那一年,青海華鼎實施了一次定增,上市公司股權變得更為分散,青海重型持股青海華鼎比例降至11.85%,但加之部分權利等委托,仍為公司控股股東。
2017年,青海華鼎的控制權發生了一場更為“精妙”的變更。
這場變更的關鍵在于威特達股權的微小變化。威特達持有青海重型15.44%的股份,2017年5月,威特達股東郭錦凱因資金需求,轉讓其持有的威特達部分股權。
于世光抓住這一機會,以其實際控制的由溢峰科技受讓威特達51%股權,從而間接控制青海重型15.44%的股份,加上其直接持有青海重型40.82%的股份,溢峰科技合計持有青海重型56.26%的股份。
再加上于世光直接持有青海華鼎0.02%的股份,于世光及夫人朱砂二人實際支配青海華鼎股份表決權的比例達28.50%,以管理層收購(MBO)方式取代青海省國資委,成為實控人。
2023年,“80后”菏澤商人王封攜2億元現金進場,通過新成立僅4個月的合伙企業十樣錦增資溢峰科技,再與于世光簽訂一致行動協議,以13.33%表決權拿下控制權 ,青海華鼎從管理層時期進入民營資本運作期。
但王封掌舵并沒有持續多久,2025年10月17日,青海華鼎再度迎來控制權變更,公司公告宣布公司控股股東將由青海重型變更為朗寧宜和(杭州)企業管理合伙企業,實際控制人將由王封變更為祝鎵陽、占舜迪、張棟三人。
就以上實控人變更事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亦試圖聯系上市公司采訪,撥打其年報公開電話并向其發去采訪郵件,但截至記者發稿前,尚未收到對方回復。
青海華鼎上市25年以來,至少第四次面臨實際控制人的更迭,從國資到管理層,再到民營資本,實控人走馬燈般輪換,上市公司業績萎靡下,每一次“轉型”和“救市”承諾,似乎都淪為泡影。
作為西北地區裝備制造的標桿,其鐵路專用機床、重型臥式車床曾占據國內市場重要份額,2000年登陸上交所時,頭頂“西部機床第一股”的光環。
國資時代的青海華鼎享受著政策紅利與資源傾斜,業務覆蓋機床、齒輪箱等核心領域,甚至通過并購拓展至國際市場,業績雖不是特別出挑,但始終保持穩健經營狀態。
2010年后,隨著高端制造競爭加劇,公司體制僵化,青海華鼎業績開始斷崖式下滑,近十年僅四年實現正盈利,2011年起扣非凈利潤則始終虧損。
2017年8月,時任董事長于世光通過管理層收購入主上市公司,這位掌舵公司十余年的老將,曾承諾通過民營和市場化激活經營活力。
但其任期內,公司經營陷入“越救越虧”的死循環。2017至2022年,公司營收從9.18億元跌至5.35億元,2019年單年歸母凈利潤虧損更是高達4.18億元。
來源:東方財富網
為了扭轉經營頹勢,于世光2020年跨界收購銳豐文化70%股權切入文創產業,卻因管控缺失導致子公司財務核算混亂,自己也被青海證監局出具警示函。
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青海華鼎凈利潤虧損1.12億元,2022年虧損1.52億元,轉型效果并未達預期。
時隔一年多后,青海華鼎竟又把銳豐文化當作“包袱”尋求出售。
資本市場選擇用腳投票,2017至2022年,公司股價從8元區間跌至4元附近,市值縮水過半。2022年底,身心俱疲的于世光選擇“退位讓賢”,為資本接盤鋪路 。
2023年,“80后”菏澤商人王封攜2億元現金登場,這位主營牡丹加工與互聯網業務的新主,宣稱要推動公司向清潔能源轉型。
起初市場一度期待,2023年青海華鼎剝離虧損的機床業務,2024年10月增資5083萬元收購茫崖源鑫51%股權切入LNG運營。
然而,青海華鼎仍難解經營困局,2023年當年公司營收3.56億元,凈利潤虧損1.59億元。2024年營收2.36億元,凈虧損8994萬元。
所謂的清潔能源轉型更像資本噱頭,2024年天然氣業務收入836萬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僅2419萬元,遠不足以填補機床業務剝離后的營收缺口。
更刺眼的是,2023年王封剛掌權就發生2679.9萬元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占當年凈資產3.68%,雖年底歸還卻暴露治理漏洞,讓原本控制權頻變更的上市公司更蒙上一層治理陰霾。
由于連續業績虧損,2025年4月23日,青海華鼎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證券簡稱變更為“*ST海華”,最終走到了退市邊緣。
“換主救企”的劇本在青海華鼎反復上演,卻陷入越換越差的惡性循環,暴露出“殼資源”炒作的深層病灶。
記者注意到,從管理層收購到民營資本進場,公司幾次控制權變更均通過“股權受讓+表決權委托+一致行動”等組合工具實現,低持股比例控制成為常態,這種安排在短期穩定控制權的同時,似乎也埋下“委托方與受托方權責脫節”的隱患。
于世光的MBO更像對國企資源的“收割”,并購文創業務缺乏產業協同。王封的入主則疑似“借殼造勢”,其旗下龍池牡丹曾被質疑傳銷,入主資金來源也遭交易所追問 。
梳理公司兩次轉型的動作和效果,兩位實控人都未投入核心資源,反而將上市公司當作融資平臺。
從機床到文創再到清潔能源,公司業務切換亦毫無章法,王封剝離持續虧損的機床業務后,既無天然氣運營經驗,又缺乏資金投入,新增業務淪為“保殼”的短期之舉 。
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操作,導致2024年扣除無關收入后營收不足3億元,觸發退市風險警示。
記者注意到,即便業績連年虧損,青海華鼎仍多次成為游資炒作標的,2025年3月曾連續漲停,但散戶大多淪為接盤俠。公司幾次實控人變更節點,也遭遇了非理性炒作。
上市25年多次易主,青海華鼎完成了從“機械裝備制造驕子”到“*ST殼股”的墜落,國資時代的技術底蘊被消耗殆盡,民資入主后只留下資本運作的痕跡,最終在退市邊緣再次迎來“新主”。
據公司公告,通過“協議轉讓+表決權委托+收購控股股東股權” 的組合拳,收購方朗寧宜和直接持有上市公司9.85%的股份,并通過一系列安排控制16.21%股份對應的表決權。
來源:青海華鼎公告
朗寧能源系朗寧宜和的普通合伙人、執行事務合伙人,祝鎵陽、占舜迪、張棟分別持有朗寧能源40%、30%、30%的股權。三人通過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共同成為上市公司新的實際控制人。
對于三位新實際控制人而言,接手*ST海華意味著面臨多重挑戰,最緊要的是如何改善公司經營狀況,消除退市風險警示。新實際控制人是否能夠帶來新的業務資源或進行業務轉型,將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另此次易主尚待監管的合規性確認,控制權是否最終再次輪換尚存在不確定性。
這場持續25年的控制權游戲,最終沒有贏家,只有陷入困境的企業和被套牢的散戶,當*ST海華的實控人公告再度落下,希望是公司告別“殼資源”的開始。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VCG21132470778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