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8 15:45:16
10月17日貴金屬期貨大跌,現貨白銀跌超6%,現貨黃金跳水。10月14日現貨白銀創(chuàng)歷史新高,年初至今白銀漲約80%。倫敦市場現貨緊張,庫存告急。歷史顯示白銀曾兩次沖高后大跌。如今白銀漲至高位,市場思考是新金屬時代開啟還是投機重演。分析稱白銀上漲因避險情緒高,資金涌入,工業(yè)需求也是驅動力之一。機構對白銀后市看法不一。
每經編輯|杜宇
10月17日,貴金屬期貨持續(xù)下跌,現貨白銀一度跌超6%,創(chuàng)六個月最大跌幅;現貨黃金盤中創(chuàng)歷史新高后,突然跳水,一度跌破4200美元/盎司。
截至收盤,COMEX白銀期貨跌超5%,報50.63美元/盎司。
截至收盤,現貨黃金報4251.45美元/盎司,跌1.73%。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4日,現貨白銀再度創(chuàng)造歷史,盤中價格一度沖高至每盎司53美元,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2025年初至今,白銀已經累計上漲約80%,遠超同期黃金約57%的漲幅。 倫敦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現貨緊張,庫存告急、交割延遲,部分機構甚至包下跨大西洋航班的貨艙,空運笨重的銀錠——這種昂貴操作通常只用于金條運輸——以賺取倫敦市場的溢價。
從歷史上看,這并非白銀第一次點燃全球市場的想象力。1980年,在通脹肆虐與市場操縱的狂潮中,白銀被得州億萬富翁亨特兄弟推至50.35美元的高位;2011年,在量化寬松與避險情緒的裹挾下,白銀再度逼近這一心理關口。但兩次瘋狂的行情均以大跌結束。
如今,白銀漲至53美元的歷史高位,讓市場不得不思考:這一次,究竟是投機舊夢重演,還是一個新的金屬時代正在開啟?白銀能否打破“50美元魔咒”?
中信建投貴金屬首席研究員王彥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白銀上漲邏輯和黃金類似,主要經濟體債務和財政風險上升、地區(qū)沖突陰云未散、美聯(lián)儲貨幣政策走向不明確,都令避險情緒持續(xù)高企。
據媒體報道,大量資金透過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渠道涌入白銀市場,實物銀大量囤積在倉庫中。倫敦作為全球主要場外白銀交易中心,今年出現前所未有的供給緊張局面。另外,市場還一度傳言美國可能將白銀列為關鍵礦產并對進口征稅,促使貿易商搶運白銀進紐約市場,進一步抽干了倫敦庫存。
王彥青對每經記者表示,目前白銀資金中有很大的比例在ETF中,ETF會鎖定白銀現貨,導致現貨缺乏流動性。這樣就陷入了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huán),現貨緊缺導致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又吸引更多資金流入ETF導致現貨被鎖定。數據顯示,全球最大的白銀ETF iShares Silver Trust上周凈流入約4.23億美元。
而據外媒報道,工業(yè)需求也是白銀價格上漲的驅動力之一。根據投資公司Sprott 7月發(fā)布的研究報告,工業(yè)需求占白銀使用量的59%。白銀對于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消費電子產品至關重要。國際白銀協(xié)會的數據顯示,全球白銀需求已連續(xù)第五年超過供給,市場處于供應短缺狀態(tài)。
對比白銀的前三次大漲,不難發(fā)現,每次沖頂都伴隨著避險情緒和通脹憂慮的升溫。
不過,這三次也有所不同:1980年,白銀幾乎是被少數大炒家操縱,市場深度很淺;2011年,則是避險資金與投機資金混雜,但總體以投資屬性為主;2025年,雖包含避險投資成分,但市場結構與參與者更加多元,零售投資者、對沖基金、銀行、ETF基金甚至部分官方機構均有所參與,市場流動性和深度較以往提升。
另外,還有一個更直觀的區(qū)別,就是價格水平的實際含金量。50美元雖然在名義上相同,但其對應的購買力于不同時代大相徑庭。
經通脹調整后,1980年1月銀價峰值約合今日近200美元,2011年的49美元相當于今日約70多美元。換言之,即便白銀在2025年10月突破了50美元,實際價格仍僅及1980年高點的四分之一左右。這意味著,當前行情距離當年泡沫的極端程度尚有距離。
美國銀行預測,基于地緣政治緊張和財政赤字等因素持續(xù)存在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使避險資產持續(xù)受到青睞,2026年白銀價格有望達到每盎司65美元。
Emkay Wealth Management表示,未來一年白銀價格可能飆升至每盎司60美元,同比上漲20%。
不過也有持謹慎立場者認為,銀價短期漲幅過大,存在回調風險。貴金屬冶煉巨頭賀利氏發(fā)布報告稱,近期包括白銀在內的貴金屬市場出現強烈警戒信號,多項技術指標顯示金銀已處于嚴重超買狀態(tài)。技術面過熱往往意味著多頭情緒過度、一旦出現利空可能引發(fā)迅速獲利了結。
賀利氏分析師警告道:“白銀價格近乎垂直的上漲明顯偏離200天移動平均線,這表明市場已達到極端水平。這種分歧的最后一次出現發(fā)生在新冠疫情后的繁榮時期,在價格達到峰值后,接下來的兩個月里下跌了27%。”
王彥青則告訴每經記者,由于白銀價格具有現實支撐,只需要平穩(wěn)一段時間,技術指標上的超買就會消失。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市場公開資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岳楚鵬)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