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觀察 2025-08-12 21:05:49
非遺是人類文明綿延傳承的活態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千年古蜀道,不僅是連接南北的交通動脈,更是一條流動的文化長河。循著米倉的艱險、荔枝的傳奇,那些深植于古道血脈的非遺技藝,在匠人的掌心、百姓的生活里,閃耀著溫潤而堅韌的光芒,從古至今,歷久彌新。今天的全媒體新聞行動《探尋古蜀道》我們繼續出發,通過“五感”來解鎖匠心非遺。
要探索米倉道上的寶藏非遺,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的閬中古城不容錯過。
川陜渝聯合報道組 四川臺記者 黃詩璐:縱貫秦巴的米倉道,與金牛、荔枝二道共鑄古蜀道上的“南三脊梁”,而閬中——這一蜀道上的“十字樞紐”,讓秦巴風物與蜀川精粹在此碰撞,將南北技藝鍛為獨屬閬中的非遺基因,至今躍動如初!
米倉道的故事,從一方透亮的皮影幕布后徐徐展開。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王彪:皮影的發源地,它是在陜西的渭南。我們的老祖先,他就把他們隨身攜帶的手藝,通過官道帶入到我們四川,根據我們四川的川戲、川北的燈戲,包括我們民間小調結合搬上舞臺,老百姓就很喜歡,接地氣,我們的皮影戲在過去就是我們現在的“壩壩電影”。
這移動的光影藝術,曾是米倉道上最受歡迎的“流動影院”!藝人們肩挑木箱,隨商隊輾轉于險峻古道。每到驛站集鎮,幕布一展,燈光一亮,鑼鼓一響,三國豪情、市井百態便在方寸間生動演繹。
光影江湖的硝煙尚未散盡,一股穿越千年的酸香霸道地鉆入鼻腔——保寧醋,正書寫著蜀道上的嗅覺記憶。
閬中保寧醋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楊勇:相傳當時(1618年)一個宮廷的醋師,叫索義廷,他從西安方向過來,(通過)以前的古蜀道官道來到閬中,看到這個地方水質比較好,小麥也比較盛產,就覺得應該是一個制醋的好地方,他當時在這個地方留下來就開始制醋了。
千年傳承,保寧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造工藝,從選料到陳釀共7個環節、42道工序,其獨門秘籍在于“中藥制曲”。相傳張飛鎮守閬中七年,常以此醋解酒,同時供軍中療疾,所以保寧醋也是中國四大名醋中唯一的藥醋。
閬中保寧醋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楊勇:這條街就是我們還原當時醋坊街的一個原景。因為當時的物資也比較短缺,調味的東西也比較少,醋這一塊在老百姓(生活)當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醋香縈繞中,我們繼續沿著米倉古道蜿蜒北上進入巴中,一陣歌聲破空而來,蕩出悠遠回響。
“背二哥”在大巴山區大概有3000年的歷史。他們長途跋涉于古道之上,背運糧草、武器、日常生活用品,為川陜、南北間的物資流通立下不朽功勞。每當他們在路上覺得辛苦難捱的時候,只要一起唱上幾句山歌,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巴山背二歌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方昕:巴山背二哥是分(兩方面)的話來說,一頭說的是我們“巴山背二哥”,哥哥的“哥”。然后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巴山背二歌”,歌曲的“歌”,有他們離家時的故事和歌曲。
古道上沉重的背簍淡出了視線,可唱響大巴山筋骨的山歌從未消失,它一頭扎進今天的新潮節奏里,老調子中奔涌著青春的心跳。
當背二哥的“聲波導航”在山谷間縈繞,米倉道的險峻繼續向北延伸出川到達漢中,在這里,一種柔韌的生命力,正在匠人指尖靜靜流淌。
川陜渝聯合報道組 陜西臺記者 陳雯婷:米倉道是古代“茶馬古道”“鹽鐵古道”的重要分支,實現了南北物資的互補與流通。米倉道沿線也因此形成了很多商貿集鎮,我現在所在的漢中南鄭黃官鎮就是其中之一,商賈往來,手工業在這里也隨之繁榮,藤編是最具代表性的產業。漢中藤編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我身旁的這一副藤甲,就是根據《三國志》里的記載而復原出來的。
漢中藤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陳良順:藤甲,咱們《三國志》里面有詳細的記載,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時候,孟獲就帶了3萬藤甲兵,然后就把諸葛亮的10萬大軍打敗了,后來咱們偵探回來稟報說是,孟獲用的是藤甲,藤甲還要在桐油鍋里面煮,縫隙里面都有厚厚的一層桐油,然后咱們刀砍在上面一彈就回來了,箭射到上面也是射不進去,就叫刀槍不入,渡江不沉。(如今)我們也在跟著市場不斷地創新,研發一些新產品,藤編、竹編、棕編、扇編、草編。
在漢中這處蜀道樞紐,我們沿著另一條蜀道——荔枝道南下,行至達州。山間平地鑼鼓喧天,當年迎親嫁娶、慶賀商隊平安、翻越天險,就靠它“烘托氣氛”!
翻山鉸子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段中發:據說一千多年以前,就有翻山鉸子了,這個鉸子主要用于就是喜事和喜慶結婚用,這名字來歷就是過去(要走)很遠很遠的路,要翻山越嶺去娶親。這個動作就是翻山,翻一座山又一座山去娶親。然后合在一起(就像)現在吃的餃子,就是一模一樣的,我們的非遺就叫翻山鉸子。
一路南行,來到瀘州合江。這里除了盛產荔枝的甜蜜,也發酵出一味醇厚的舌尖非遺。
先市醬油傳統釀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陳思維:“赤水河,萬古流,上釀酒,下釀油,油就是我們先市醬油?!?/p>
先市醬油傳統釀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陳思維:你看,這一片就是我們的大曬場,還有些缸子,比我的歲數還大點。我們的醬油要三年的“日曬夜露”才能取出來。
為了還原最純正的醬油味,時至今日,先市醬油仍堅持手工釀造,這樣的堅持讓世代相傳的技藝得到了繼承和弘揚。
先市醬油傳統釀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陳思維: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東西,好東西,不可能說在我手里就丟了,我們交給年輕人,讓年輕人去傳承,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才要得。
如今,行走古蜀道,這些曾經維系生計、慰藉旅途的非遺技藝,正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
進入暑期,王彪手中的皮影向外國友人演繹著張飛鎮守閬中的豪情;楊勇缸中的醋曲進行著“微生物的對話”;巴山背二歌的號子聲在劇場回響;赤水河畔,陳思維的古醬缸旁冒出新鮮面孔;達州的鉸子正在排練著新的舞蹈招式……這一刻,古道不再遙遠。我們與千年前行走于此的商旅、背夫、匠人,通過這一項項“脈動”著的非遺,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擊掌。
四川旅游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 王沖:蜀道,它本身是一條路,但是這條路它有很豐富的文化,所以它是一條文化走廊,通過蜀道文化的挖掘、提煉和做成旅游的業態,讓游客來了以后,從觀賞者到參與者、體驗者,到最后變成我們文化的一個傳播者。
這些深植蜀道肌理的非遺技藝,從歷史深處走來,被今天的我們傳承、欣賞,它們如無形紐帶,鏈接千年時空,文化的血脈,由此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非遺技藝,傳承匠心。米倉道和荔枝道上,除了孕育人文風華,還蘊藏著許多山珍野味,發展至今,已成為名揚天下的一張張名片,下一站,繼續去鄉村里嘗鮮。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