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28 19:47:41
7月26日,WAIC2025在上海開幕,擎朗智能創始人兼CEO李通接受記者專訪。李通認為,機器人需真實滿足客戶需求,技術應服務于真實場景。對于人形機器人形態,李通表示需根據需求選擇。他認為,服務業對機器人需求最大,擎朗智能將率先從海外開拓市場。李通還指出,人形機器人大腦是技術卡點,數據訓練至關重要。
每經記者|朱成祥 每經編輯|陳俊杰
7月26日,WAIC2025在上海拉開帷幕。本屆WAIC,最受矚目的當屬機器人。目前,機器人中商用程度較高的為工業機器人和商用服務機器人。近日,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龍頭廠商擎朗智能創始人兼CEO李通在公司總部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根據IDC數據,擎朗智能出貨量位居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第一。同時在全球配送服務機器人和全球餐飲配送機器人細分領域出貨量均位列第一。
近期,擎朗智能也推出了人形機器人。李通認為:“(機器人)最核心的是需要真實滿足客戶的需求。我們是一家機器人公司,不是研究機構,不是去炫技的,技術要為真實需求服務,真實解決老百姓的問題,真實為客戶創造價值。”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在此次大會“WAIC里機器人技能大舞臺”中央展區,擎朗智能雙足人形具身服務機器人XMAN-F1流暢地完成爆米花制作,并根據顧客需求調制各類冰鎮飲料,包括雪碧、可樂,是否加冰等多種選擇,向參觀者展示了未來服務的可能性。
記者觀察到,擎朗智能既有輪式人形機器人,也于此次WAIC大會上推出雙足人形機器人。對于人形機器人各類形態,公司是否有所側重呢?
李通認為:“常規室內環境,輪式比較適合,但如果出現崎嶇的戶外復雜環境,雙足可能更適合一些。這需要根據需求,來決定選擇什么樣的形態。”
從擎朗智能展示的機器人可以看出,不管是商用服務機器人還是人形機器人,其均立足于勞動力需求最旺盛的服務業。
李通表示:“我們認為,哪里勞動力人口最多,哪里對機器人的需求就最大。不可能原來使用一個人的崗位,去用十個機器人替代。”
李通補充表示:“服務業是人類生活中對勞動力需求最旺盛的行業,且大大超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投入。服務業場景對機器人的挑戰在于,它是處于變化的環境中,因此技術挑戰不同,但公司仍然希望從服務業開始大規模落地。”
在人形機器人具體應用上,擎朗智能將率先從海外做起。一方面,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高;另一方面,公司已深耕海外市場多年。
李通告訴記者:“簡單來說,海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勞動力比較貴,因此對人形機器人的成本承受能力較高。”考慮到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和老齡化的人口結構,其是人形具身服務機器人開拓期的理想市場。
不過,進軍海外市場并非易事。李通表示:“不僅是需求,服務海外市場時,對客戶的理解,各個市場的文化、法律差異,都需要花時間去(攻克)。不是說我們比別人聰明,只是我們花的時間比較長。”
人形機器人主要分為大腦、小腦和本體三大部分。在李通看來,人形機器人本體和小腦已經足夠成熟,沒有所謂的技術壁壘。
那么真正的卡點在哪里?李通認為是大腦。“沒有大腦,不可能真正對外界任何情況做泛化,做響應。換句話說,沒有大腦的機器人,根本不能叫做具身智能,因為都沒有智能。”
李通具體解釋稱:“小腦主要做內部自我身體的管理。機器人要成為一個有用的幫手,必須具備完整的‘大腦—小腦’協同系統。大腦負責認知決策,小腦則要確保每一個動作指令都能被精準執行。這就好比一個優秀的服務員,不僅要知道顧客需要什么(大腦決策),還要能穩穩地端好餐盤不灑出來(小腦控制)。”
而訓練人形機器人的大腦,數據是極其重要的。李通表示:“數據分為三個層級,最低端的是視頻數據,這種訓練效果比較差;仿真數據比視頻數據要好;最好的數據是真正物理采集的數據。”
對于物理采集數據,李通進一步表示:“我們也在建立訓練場,通過機器人采集數據。但對實現完全通用型機器人,通過(訓練場)采集的數據有點杯水車薪。”
在李通看來,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是通過許許多多真實行駛的特斯拉車輛跑出來的。因此,人形機器人也需要在實際使用中采集數據。對此,擎朗智能的做法是將機器人崗位化。
李通具體描述道:“比如一個餐廳有20個崗位,并不需要一臺人形機器人20個崗位都能干,可以從一個崗位做起,然后把產品賣出去。起量之后,可以通過真正物理場景不斷訓練。收集到有價值的數據后,再去拓展第二個崗位、第三個崗位。”
也就是從最簡單的工作做起,然后不斷進化。擎朗智能認為,崗位化模式可讓機器人掌握新技能,相比傳統方法可大幅降低數據需求,其高效率源于崗位化帶來的任務明確性和技能復用性,使機器人能夠“舉一反三”。這種數據優勢也使得擎朗智能的具身智能系統在泛化能力和可靠性上取得領先。
人類社會是高度分工的,那么未來人形機器人會走向通用還是專用?李通表示:“未來將是通用+專用。比如通用機器人,在某個領域使用多了,可能為了(效率)而走向專用,去進行專門的優化。比如一個工種需要100萬臺,但工作過程只需要一只胳膊。由于量比較大,就很有可能發展成使用一只胳膊的專用機器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