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國產植發機器人上崗:醫生5臺手術就能上手,能否破解價格戰困局?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14 21:36:27

          國產植發機器人HAIRO于今年1月獲批上市,可輔助醫生進行毛囊提取,操作熟練后,1小時可提取約1000到1200根毛囊。目前,全國已有近百家公立醫院開展植發機器人手術。業內人士認為,植發機器人可實現數據可視化,為市場提供新選擇,但其適應證未覆蓋全環節,且面臨市場“教育”和行業競爭等挑戰。

          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陳俊杰    

          “植發機器人好用嗎?效果怎么樣?貴不貴?”

          6月下旬,剛做完華中地區首例HAIRO機器人植發手術臨床研究,汪振星就成了同行眼中的“產品顧問”。作為武漢協和醫院整形外科的副主任醫師,他操刀的近八成手術是在處理脫發患者的“頭頂大事”,但和機器人打配合,還是從業10年來的第一次。

          今年1月,首個國產植發機器人HAIRO獲批上市,磅策醫療成為繼美國Restoration Robotics之后,第二個有同類商業化產品的公司。此時,國內植發市場正面臨新問題——價格戰還未結束,毛利高、凈利低、人才斷層等挑戰不斷,消費者認知仍待提升??

          植發機器人能破局嗎?進口ARTAS沖擊失敗的市場,會為國產機器人敞開嗎?充滿科技感的機械臂,是又一個抬高收費標準的噱頭,還是會托起植發市場的明天?

          植發機器人上崗,醫生只需5臺手術培訓即可上手

          植發手術,通俗理解就是“挪坑種樹”。醫生在患者毛發更為茂盛的后腦勺,提取健康毛囊,再移植到易脫發的頭頂或前額區域,幾個月后,等待移植的毛囊適應新環境并長出頭發。

          植發手術中,“提取”是門技術活——只有提取的毛囊完整,頭發存活率才高。在公立醫院,一名合格的植發醫生至少要經歷3年的培養周期,即便成為熟練工,手術時間一長,也難免因微細的抖手導致毛囊受損率提高。

          國產植發機器人,就要走上這個高技術含量的崗位。據汪振星描述,完成剃發、消毒、麻藥注射等步驟后,醫生會將一個8cm×8cm的頭皮張緊器放置在患者頭上,使頭皮繃緊,區域內的毛囊方向更加標準。

          植發機器人初次掃描時,會鎖定提取毛囊的罩內范圍,顯示屏上會出現毛囊的數量和分布,人工智能系統迅速識別毛囊的單雙根和密度,并自動設計出最大提取數量。醫生可以根據這一數量調整參數,讓機器人先提取一兩個毛囊看看,并根據試提取毛囊的形態完整與否,在系統中微調鉆取角度和深度,確保后續提取的毛囊質量。

          據汪振星感受,操作熟練以后,醫生使用植發機器人1個小時可以提取大概1000到1200根毛囊,相當于臨床上一位較為熟練的醫生手速,而比起不太熟練的醫生,機器人提取毛囊的橫斷率、截斷率要低很多。

          另外,植發機器人對醫院的吸引力在于“上手快”。磅策醫療營銷副總裁陳育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按照標準培訓程序,醫護團隊只要具備基礎的外科或皮膚手術經驗,只需完成5臺手術培訓,即可自主使用設備。之后,他們可能還需要花一兩個月、十幾臺手術來進一步提升熟練度,但相比動輒1到2年的培訓周期已經大幅縮短。

          價格戰僵局、亂象滋生,機器人被視作破局之道

          磅策醫療數據顯示,全國已有近百家公立醫院逐步參與到植發手術機器人的學術會議和實操培訓中,數十家公立醫院已提交院內采購審批流程。同時,包括大麥植發、杭州整形醫院在內的多家民營機構也已開始布局。

          但據汪振星觀察,最近一年,尤其是最近兩個月,臨床上的植發手術數量較前兩年同比有所下降。記者也注意到,植發行業規范發展已近30年,市場規模逐漸擴大,但滲透率仍不及0.5%。作為唯一上市的植發公司,雍禾醫療去年接受植發醫療服務的患者人數減少1400多人。

          此前,另一家龍頭大麥微針植發的執行董事兼副首席執行官崔韶芳也對記者表示,大型連鎖植發機構的拓店速度較前幾年已經放緩。在此背景下,植發機器人仍能受到B端用戶青睞,陳育新認為主要是因為市場太“卷”了。

          公開資料顯示,兩年前,雍禾醫療率先喊出植發“一口價”,改變了以往按毛囊單位數量計價的模式,打響了行業價格改革第一槍,并帶動了其他植發機構簡化定價流程,此前有公開報道顯示,做一臺微調(1000個毛囊單位以下)手術的最低起價,從6000元到8000元不等。

          與此同時,亂象也在滋生。一些民營機構制定不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迫使員工近乎瘋狂地追求翻臺率,有些對顧客承諾的提取毛囊質量與數量,與實際情況并不一致。

          “大家使出了渾身解數想洗牌,最后發現市場份額并沒有拉開足夠的差距,反而將行業推入了惡性競爭的狀態。”陳育新認為,植發機構目前的競爭手段已經趨于極致,但消費者對植發已經形成相對認知,很難實現差異化的價值和服務,而且存在人才斷層的風險,所以植發機構都希望能破局,植發機器人不僅是一臺先進的手術設備,更為市場提供了一種新的價值選擇。

          陳育新舉例說,植發機器人能夠實現全程的數據可視化。過去人工提取毛囊時,患者無法逐一清點,一些不規范的機構可能會在數量上“做手腳”。但植發機器人每次提取毛囊的時間、角度、深度和狀態都有詳細記錄,還可以生成數據報告,完全可視透明。

          植發機器人不是全能的,能不能用得醫生說了算

          在汪振星任職的醫院,使用植發機器人的手術收費標準,與常規手術沒有區別。但隨著HAIRO推廣應用,一個老問題不可避免地出現:機器人是否會再次成為業內抬價的噱頭?

          據悉,早在8年前,美國公司Restoration Robotics的ARTAS植發機器人進入中國市場時,曾有植發機構定價高達100元/毛囊單位,這還不包括美國公司規定的,每臺手術都要收取的1.8萬元的耗材費。

          但奔著植發機器人而去的患者可能不知道,即便到今天,國產植發機器人的適應證也沒有覆蓋毛發移植全環節。在毛囊提取上,據汪振星觀察,植發機器人還存在三大局限,即提取區域有限、提取密度受限、速度有待提升。

          具體來說,植發機器人目前僅能在頭部后枕部區域提取毛囊,且當提取數量超過3000個時,難度會增大;由于張緊器設計的限制,植發機器人目前只能設置最高提取密度為30%到40%,在提取密度較高的區域時存在困難,也難以應用于發際線等需要精細調整的部位(約100根);而提取毛囊的速度與整個流程設計密切相關,如果公司能改進張緊器設計,可能會提高提取速度。

          “所以一臺手術用不用植發機器人,我感覺還是需要醫生來指導,而不是由患者來選。”汪振星發現,植發機器人更適合提取的范圍是后枕部上方到下方大約6到8厘米左右的矩形區域,在耳朵上方以及頭頂區域,機器人提取毛囊還面臨一定困難,所以產品后續仍需通過上市后的臨床研究,來確定更適合的脫發人群和使用場景,比如其在瘢痕上的種植效果就還需要臨床驗證。

          今年5月,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副主任、毛發醫學中心主任楊頂權也對記者表示,最終希望看到機器人能在頭皮的大塊平整區域,完成毛囊提取、打孔、種植的一體化工作,其他地方靠人工修飾,讓人和機器人達到完美的結合,“在未來10年應該是這樣一個前景”。

          汪振星則對記者強調了植發醫生的不可替代性,認為可以把植發機器人看作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手術刀,歸根結底只是工具,不可能取代醫生做出臨床決策。

          國產機器人售價是進口的一半,市場“教育”仍存挑戰

          2017年3月,ARTAS正式宣布進入中國市場,但至今未打開市場。

          陳育新告訴記者,ARTAS在美國市場單臺定價為30萬美元左右,在國內單臺售價高達700萬元到800萬元,并且每臺手術還需要患者額外支付1.8萬元的耗材費用。ARTAS從進入中國至今,在全國僅僅完成了10多臺銷售,這也證明脫離市場的商業模式,很難實現大面積推廣。

          陳育新透露稱,HAIRO目前定價不足ARTAS一半,甚至接近三分之一。汪振星認為這個價格對于公立醫院很有吸引力,預計未來一到兩年,國內配備植發機器人的公立醫院數量有望突破20到30家。

          而且,汪振星還對植發機器人的應用率持樂觀態度,認為如果有更多企業入局研發,降低成本,植發機器人最快有望在未來3到5年內,在全部植發手術中占據50%左右的份額。

          不過,磅策醫療也面臨兩大挑戰。陳育新告訴記者,植發機器人是一個TO B(面向機構)的產品,但植發手術是一個TO C(面向消費者)的項目,消費者的認可度直接影響植發機器人的使用量,但過去8年以來市場“教育”的工作是空白的,需要整個行業來共同推進。

          另外,盡管國內目前研發植發機器人的廠商數量很少,但未來5到10年,行業競爭在所難免。目前,Restoration Robotics已經更新了10代植發機器人產品,其中第二款核心產品不僅能夠提取毛囊,還能種植毛囊。

          陳育新告訴記者,為了應對潛在競爭,公司也在研發兼具提取和種植功能的第二代植發機器人Normanrobo,并已與多家醫院達成初步協議,共同開展國內首款取種一體的植發機器人注冊臨床試驗,預計在2027年底或2028年初上市。另外,公司研發管線里的第三代產品已經完成了早期臨床試驗,計劃面向不剃發植發的脫發患者。

          但需要承認的是,中國的植發機器人市場接近空白,與美國市場相比也有很多不同,需要更多探索。比如,汪振星告訴記者,國外植發手術的人工成本非常高,一臺植發機器人手術的成本低于手工植發手術,但在國內市場,尤其是民營機構中,植發手術的人工成本被壓得很低,植發機器人的定價反而更高。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植發 機器人 自動化設備 遼寧省 機器視覺 新型工業化 專精特新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香蕉网伊中文在线字幕视频 |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福利 | 尤物在线国产91 | 日本女v片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 在线午夜爽爽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