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19:37:00
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亞洲尤甚。中國老齡產業協會理事殷志剛表示老齡化推動養老服務社會化。保險機構在康養產業投資超3000億元,構建多層次養老金融服務體系。平安人壽等險企加速布局養老社區,推動行業規模化發展。中國老齡化速度快,面臨支付、護理、人才短缺等痛點。險企通過“資金投入—服務供給—保單反哺”閉環實現資產負債久期匹配,成為應對老齡化重要力量。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廖丹
當前,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已成為亟待各方協同應對的重大挑戰,其中亞洲人口基數龐大、老齡化增速領先,挑戰尤為嚴峻。
聚焦國內老齡化現狀,中國老齡產業協會理事殷志剛在近日舉辦的亞洲老齡化協會中國區專家論壇上表示:“老齡化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而家庭小型化,也進一步推動了養老服務的社會化進程。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社會康養服務的質量與效率,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核心命題。”
在各方發力養老產業的進程中,保險機構憑借其獨特優勢占據關鍵地位。據觀點指數研究院今年6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目前,保險機構在康養產業的規劃投資規模已超3000億元,投資范圍覆蓋養老社區建設、大健康生態企業孵化及銀發投資基金設立等領域。同時,保險通過資本運作、跨界合作與產品創新,構建多層次養老金融服務體系。
平安人壽董事長特別助理兼康養事業部總經理王宇科在論壇后接受保通社專訪時表示,過去10至15年,保險公司不僅推動了社會對養老產業的價值認同,更培育了市場化養老理念,為國家應對老齡化提供了重要支撐。她強調:“未來唯有實現居家養老、日間照料與機構養老的有機融合,才能構建起適配中國國情的老齡化解決方案。”
老齡化浪潮席卷全球,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直面的嚴峻課題。在近日召開的亞洲老齡化協會中國區專家論壇上,多國養老領域專家分享前沿實踐與經驗,為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提供了多元視角。
日本美邸董事王思薇在發言中深度剖析了中日養老格局差異,分享日本介護保險如何讓更多長者“用得起服務”,同時創新將“認知癥Group Home”納入社區服務,形成“居家—社區”閉環,強化社區失能失智照護能力。
新加坡St Luke's ElderCare首席執行官Kenny強調了建立社區健康樞紐的重要性。通過將醫療職能向社區與家庭場景延伸,整合社區健康資源,為長者量身定制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推動養老服務從“疾病治療”向“預防為主”轉型。
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相比,目前我國老齡化程度相對不高但上升速度明顯加快。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預測,到2035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突破20%,2060年更將攀升至37%以上,這一比例屆時將超過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美國等,與日本基本持平。
王宇科在接受保通社采訪時表示,我國人口結構呈現快速老齡化特征,且從業人員占比相對不足,因此老齡化的速度與進程相較國際社會明顯更快。談及當下國內康養的痛點,她認為主要包括支付端過度依賴個人儲蓄、護理資源區域失衡以及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
“此次論壇中,國際同行對中國應對老齡化的制度優勢高度關注。”王宇科分享道,“與日本同行交流時發現,他們對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空間頗為認可。日本90%以上的養老需求屬于被動選擇,受限于土地資源,難以布局多元化養老機構;同時,人口負增長導致本地勞動力短缺,不得不依賴外籍勞工,語言障礙又使得服務易淪為機械性操作,效率大打折扣。”
在其看來,中國的制度優勢為應對老齡化提供了獨特支撐——通過高效的政策制定與執行機制,能夠快速凝聚全社會協同發力,這種政策轉化效率在養老產業發展中正在顯現。
“傳統上,大眾普遍秉持‘養兒防老’‘居家養老’等觀念。”王宇科指出,從早年的難以被接受,到如今中等收入群體對市場化養老模式的普遍認同,這一轉變背后,保險公司在培育市場認知、推動養老理念升級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成為國家應對老齡化進程中的重要力量。
“中國養老市場的接受度正經歷漸進式升級,從高品質市場試點起步,樹立標桿參照,逐步培育居民支付習慣與養老觀念,為集中養老模式的規模化推廣奠定基礎。”王宇科指出,在此過程中,平安構建起覆蓋居家養老、日間照料到機構養老的三段式服務體系,旨在精準匹配居民支付能力與消費習慣的進階路徑,實現養老模式的無縫銜接與平滑過渡。
據悉,在差異化體系設計中,平安進一步延伸服務觸角。基于“健康長壽70%取決于生活方式”的專業共識,其整合平安健康、平安壽險等多板塊資源,通過健康管理、家庭醫生等前置服務介入客戶日常生活,在持續積累精準健康數據的同時,幫助客戶提前規劃養老準備,形成“健康維護—風險保障—養老服務”的全周期生態閉環。
近年來,以平安、泰康、太保、太平為代表的大型保險公司加速布局高品質、多業態的養老社區,推動行業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其密集的投資動作與業態創新,引發國際養老領域的高度關注。
新加坡亞洲養老產業有限公司創始人Janice Chia在接受保通社采訪時表示,隨著當地老齡化壓力加劇,私人資本加速涌入銀發經濟賽道,新加坡政策層面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中國保險機構在養老社區領域的創新實踐與社會責任擔當,值得國際社會關注。”
澳大利亞Harbison Care首席執行官David向保通社分享經驗時稱:“澳大利亞養老產業監管體系相對嚴格,多數機構僅提供政府規定服務,私人醫療保險并不覆蓋養老領域,保險公司未參與該領域投資。”在他看來,公共資金投入不應成為創新的束縛,其所在機構通過引入代際融合等創新服務模式,證明突破常規框架能實現更高品質的養老服務。
王宇科在受訪時表示,中國在養老設施建設領域的硬件實力已躋身國際第一梯隊。“除服務品質仍需持續打磨外,從設計理念、產品形態到功能布局、硬件配置,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即便是與歐美、日本的高品質養老項目相比,綜合競爭力也毫不遜色。”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養老金融列為“五篇大文章”之一,今年3月,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銀行業保險業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支持資本實力較強、經營規范的保險機構,穩健有序投資養老機構、康復醫院、專科醫院等,參與發展居家、社區及機構養老服務。支持保險機構在加強資產負債管理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能力,積極開展符合養老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銀發經濟項目投資,支持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區建設。
業內普遍認為,保險資金的長期性、穩定性與養老產業的重資產、長回報特性天然匹配,疊加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保險+養老”模式已成為險企轉型的核心戰略。從實踐看,頭部險企通過“資金投入—服務供給—保單反哺”的閉環,實現了資產負債久期匹配。
王宇科深入解析了這一模式的底層邏輯:在利率下行、投資渠道收窄的環境下,保險資金的“耐心資本”屬性愈發凸顯。養老產業作為現金流穩定的重要業務,其回報周期與險資久期高度適配,且人口老齡化趨勢持續強化行業增長確定性。以平安為例,2.4億客戶基礎形成天然流量池,部分高品質的養老項目憑借其稀缺性,已吸引大量客戶排隊簽約,客戶需求與供給端的精準對接保障了項目運營效率。
保險公司的獨特優勢不僅體現在資金端。相較于其他行業參與者,險企更注重長期主義,可有效規避短期逐利行為帶來的風險,增強客戶信任度。
“綜合金融集團對客戶需求的深度洞察,使其能精準捕捉核心訴求。”王宇科表示,平安在借鑒全球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提出“城芯享老”理念。“中國老年人對家庭紐帶與原有社交圈的情感依賴較深,不愿遠離子女與熟悉的生活環境。因此,我們將養老項目布局在城市核心區域,既能滿足老年人維系家庭情感聯結的需求,又能依托城心優質醫療、文化、教育資源,為‘七維健康定制化服務’提供高效落地的區位支撐。”
盡管平安入局康養社區領域相對較晚,但王宇科表示,這種“后發優勢”使其得以借鑒國際經驗、規避行業早期風險。從投資角度而言,城芯項目的資產價值更高;而在資產價值下行周期中,平安如同“撿珍珠”一般,精準篩選最具價值的核心資產。因此,平安在進入時機的把握上展現出顯著優勢。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老年人口基數,理應誕生引領行業的標桿企業與模式。”王宇科表示,目前,平安正以“打造全球康養標桿”為目標,一方面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提升服務品質,另一方面通過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推動行業整體進步,助力中國康養產業實現“彎道超車”。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1179185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