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6-25 21:51:58
每經記者|孫宇婷 每經編輯|高涵
目前,全球約30億人受神經系統疾病困擾,以腦機接口為代表的先進技術不僅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還有望重塑人類社交方式。
6月24日,在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六屆新領軍者年會(又稱“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美國腦機接口公司Synchron創始人托馬斯·奧克斯利(Tom Oxley)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表示,腦機接口的醫療應用獲批還需3~5年,消費級植入設備至少需15~20年。
作為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司在腦機接口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Synchron采用創新血管介入技術,通過微創手術將電極經血管輸送至大腦運動皮層血管壁,實現腦電信號采集。2019年,Synchron成為首家開始進行永久植入系統臨床試驗的腦機接口公司。2024年9月,其臨床試驗取得突破——一名漸凍癥患者成功通過意念操控亞馬遜Kindle Fire平板電腦的“Tap to Alexa”無障礙功能,完成對智能家居的控制。不過,由于電極未直接植入腦組織,該技術在信號采集精度上仍存在一定局限。
世界經濟論壇相關數據顯示,腦機接口市場正在大幅增長,預計將從2022年的17.4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62億美元。
腦機接口產品進入醫療應用需3~5年
NBD:Synchron的Stentrode™是首個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許可的植入式腦機接口設備,且無需開顱手術。Synchron的技術已讓癱瘓患者能用“意念”操控電子設備。您認為未來5年,它能否從癱瘓治療擴展到更廣泛的神經系統疾病?
托馬斯·奧克斯利:腦機接口技術目前最主要的用途是幫助癱瘓病人重新控制外部設備。癱瘓不只是手腳不能動這么簡單,可能是大腦、神經或者肌肉出了問題。這時候,腦機接口就像一座橋,直接把大腦和電腦、輪椅這些設備連起來。
現在這項技術最成熟的就是幫病人恢復一些基本動作控制。但科學家們的終極目標要大得多——未來不僅能控制肢體,還能恢復聽覺視覺、幫助說話交流,甚至能增強正常人的大腦功能。不過這些都需要一步步來。目前,幫助癱瘓患者是最成熟的臨床應用方向。
NBD:目前植入式腦機接口設備的成本如何?Synchron的血管植入方案如何降低總費用?
托馬斯·奧克斯利:在美國市場,首批腦機接口設備的定價將參照現有神經植入類醫療產品的標準,包括腦深部刺激器、人工耳蝸以及心臟起搏器等,預計價格區間為4萬至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萬至42萬元)。
目前,我們正與美國醫療保險機構協商,將該類設備納入保險支付范圍,確保符合適應癥的患者無需承擔全額自付費用。
NBD:除了醫療領域,您認為未來5年腦機接口最先會以什么形式進入健康人群的日常生活?Synchron是否可能開發消費級產品?
托馬斯·奧克斯利:從當前技術發展階段來看,消費級腦機接口設備的商業化仍需較長時間沉淀。我們預計,醫療用途的腦機接口產品將在3~5年內獲得商業應用許可。
但必須強調的是,即便獲得批準,初期應用將嚴格限定在醫療健康領域。根據我們的專業評估,要實現從醫療到消費級市場的跨越,至少需要15~20年的技術迭代和市場培育期。這個預判基于對技術成熟度、監管審批和消費者接受度等多重因素的綜合考量。
開顱還是血管植入?曾與馬斯克探討腦機接口
NBD:腦機接口技術直接讀取大腦信號,引發對隱私泄露和意識操控的擔憂,萬一像《黑客帝國》那樣被篡改怎么辦?Synchron如何確保神經數據的加密與用戶自主權?您是否支持建立全球統一的行業倫理框架?
托馬斯·奧克斯利:當前,全球多個權威機構正在積極推進神經技術領域的標準制定工作,包括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我正在主持世界經濟論壇神經技術全球未來理事會,我們也在討論安全問題。在諸多挑戰中,隱私保護被確立為最優先事項,這要求我們必須建立非常高等級的安全防護機制。
具體而言,我們采用以下技術方案:首先,實施端到端數據加密傳輸;其次,通過本地化邊緣計算實現數據處理,最大限度減少數據外傳;最后,所有用于模型訓練的數據都經過嚴格的匿名化聚合處理。
NBD:相較于Neuralink公司的侵入式植入,Synchron選擇血管內植入路線。這一技術路徑在商業化速度和風險控制上有哪些優勢?您如何看待馬斯克“腦機接口需高帶寬”的觀點?
托馬斯·奧克斯利:血管介入式傳輸同樣可實現高帶寬信號傳遞。從技術實現路徑來看,血管介入式腦機接口相比傳統開顱手術具有顯著優勢:在技術性能方面,雖然我們的第一代血管植入系統帶寬較低,但第二代已實現高帶寬傳輸,完全能夠滿足臨床需求。更重要的是,血管介入技術的可及性遠超開顱手術——就像心臟起搏器從開胸手術發展為經導管介入后實現百萬級年植入量一樣,血管路徑能夠依托現有醫療資源網絡。
開顱手術面臨兩大推廣瓶頸:其一,全球具備實施開顱手術資質的醫療機構數量有限;其二,單臺手術成本居高不下。反觀血管介入手術,不僅已在支架植入等領域建立成熟體系,更具備三大規模化基礎——廣泛的醫院覆蓋、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可控的治療成本。
我們的觀點是,為了腦機接口的規模化發展,不需要開顱手術。
NBD:您和馬斯克聊過腦機接口行業嗎?
奧克斯利:我們聊過。我們討論過的一件事是,這項技術如何才能進入大腦的更多區域。我認為,腦機接口領域的未來和挑戰都在于哪種技術能夠實現對大腦更多區域的擴展訪問。我曾向馬斯克提出過質疑:開顱手術能達到這個目標嗎?
中國“六小龍”在全美引發了巨大反響
NBD:如何看待中國在腦機接口領域的技術發展和企業表現?
托馬斯·奧克斯利:中國腦機接口產業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政府顯然將其視為戰略性技術重點支持,這直接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在近期加拿大舉行的國際腦機接口學術會議上,中國企業的參與度就很能說明問題。據我了解,目前中國約有5家企業專注于植入式腦機接口研發,雖然尚未有產品獲得永久性植入許可,但整體技術進展十分迅速,我對此充滿期待,明天(注:6月25日)就將啟程前往北京,實地考察幾家領先企業。
NBD:美國硅谷如何看待中國的“六小龍”?
托馬斯·奧克斯利:在DeepSeek(深度求索)發布模型后,全世界都聽說了“六小龍”。那次技術突破展現出了驚人的技術跨越和效率提升,在全美引發了巨大反響,讓人們意識到中國AI技術已經發展到何種程度。我們的同行強腦科技應該也是“六小龍”之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