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1 15:03:55
11月30日,第九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在廣州開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在會上建議發展商業醫療保險,構建多買方市場,以促進創新藥市場的充分競爭,更好地實現其臨床價值。此外,他還提出七條具體建議,包括培育自費市場、滿足多層次醫療需求、明確醫保支付邊界等。
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文多
11月30日,第九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在廣州開幕。會上,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分享了自己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成果和挑戰的觀察。
畢井泉表示,任何領域的創新都由有支付能力的群體買單。目前,醫療機構成為決定創新藥價格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買方壟斷的市場一定會把創新藥打到地板價。如果保險公司多家競爭,培育出一個多買方的市場,有利于促進創新藥市場的充分競爭,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創新藥的臨床價值。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致辭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根據畢井泉引用的數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批準的創新藥占到全球的14%,在研新藥數量占到全球的35%。2023年在研新藥項目對外轉讓技術94起,成交金額430億美元。通過仿制藥質量療效一致性評價的品規超過1.1萬個,覆蓋1386個品種。
畢井泉認為,中國發展生物醫藥具備很多有利條件: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大;擁有全球最多的科技工作者,最大的醫療市場;在中國開展臨床試驗效率高,成本低;國內藥品審批制度已基本與國際接軌;創新藥進入醫保支付的速度加快,醫保支付創新的資金逐年增加等。
同時,政策端的利好因素還在疊加。今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各地區各部門也都陸續出臺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措施意見。支持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正在成為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共識。
近日,國務院有關部門陸續召開會議聽取企業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出臺新的鼓勵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措施。11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醫藥企業座談會,推動完善服務支持醫藥產業發展政策,支持醫藥企業參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疾病早篩早診早治、多聯疫苗研發等科技創新,支持引導學術交流合作規范開展。
另外,國家醫保局11月27日于發布的《醫保帶來的發展新增量》中提到,國家醫保局正在謀劃探索推進醫保數據賦能商業保險公司、醫保基金與商業保險同步結算以及其他有關支持政策,預計在大幅降低商保公司核保成本,推動商保公司提升賠付水平的基礎上,引導商保公司和基本醫保差異化發展。
“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年代。但也要看到,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面臨挑戰。”
畢井泉認為,創新藥定價偏低、醫院采購不積極,整個行業仍未走出資本寒冬,“融資難”還困擾著很多研發型企業,創新藥的商業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改善。當前最迫切的是發展商業醫療保險,構建生物醫藥產業的市場體制,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為創新藥產業發展構建一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穩定的、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具體來說,創新藥市場的買方包括患者、醫生、醫院、醫保機構。患者作為最終消費者,需要按醫生處方消費。我國的醫生絕大部分在醫院執業,創新藥采購權在醫院。為了平衡患者的醫藥費負擔,由醫療保險機構代患者支付部分醫藥費用。
因此,醫療保險機構就成為決定創新藥價格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個買方壟斷的市場,一定會把創新藥打到地板價。如果保險公司多家競爭,培育出一個多家買方的市場,則有利于促進創新藥市場的充分競爭,更好地實現創新藥的臨床價值。
另外,發展商業保險也是改革醫保制度的迫切需要,能為創新藥支付開辟新的渠道。
然而,近兩年國內商業健康險增速明顯放緩。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商業健康險市場保費規模已達9035億元,比上年增長4.4%。重疾險新單保費收入已連續5年下滑,2023年收入預計僅有200億元。發展商業醫療保險,還要努力研究解決定位不清晰、數據獲得難、醫療服務監督難、管理體制不順等諸多問題。
基于此,畢井泉針對發展商業醫療保險提出了七條建議。
一是培育出一個自費市場。研究把創新藥醫保支付標準與定價分開的可能性及具體方法,把創新的定價權交給企業;研究恢復醫院加價銷售創新藥的政策,減少醫院淘汰“老藥”的阻力。
二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消費需求,發展商業醫療保險主要是面向中高收入人群,由醫保公司推出相應的保險產品供投保人自愿選擇,滿足人們多層次的醫療需求。
三是明確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的邊界。明確基本醫療保險“保基本”的內涵和外延。
四是公開各類疾病的發生率。了解各地區、各年齡段的各類疾病發生率以及治療這些疾病的費用,這是商業保險公司給各類保險產品定價的基礎,也是動員投保人積極投保的數據支撐。
五是公開藥品審評結論和數據。在創新藥批準上市后,及時公開上市的審評結論和相關臨床試驗數據,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
六是抓緊制定相關法律。明確商業醫療保險實行“即收即付、當期平衡”的原則,限定回報率。結余率過高應當降低保費,出現虧損應當提高保費。
七是加強專業監管。明確商業醫療保險監管部門,實現基本醫保和商業醫保兩類保險無縫銜接,有序對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