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02 22:17:37
◎《指南》提出,到2026年,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的聯動水平持續提升,新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50項以上,引領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形成。開展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的企業超過1000家,標準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成效更加凸顯。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7月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以下簡稱《指南》)。
《指南》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技術,正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加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面賦能新型工業化,深刻改變工業生產模式和經濟發展形態,將對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指南》提出,到2026年,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的聯動水平持續提升,新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50項以上,引領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形成。開展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的企業超過1000家,標準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成效更加凸顯。參與制定國際標準20項以上,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全球化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人工智能標準體系框架共包括七項重點方向,即基礎共性標準、基礎支撐標準、關鍵技術標準、智能產品與服務標準、賦能新型工業化標準、行業應用標準、安全/治理標準等。
圖片來源:工信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記者注意到,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在《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中就明確提出,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領域,開展標準化研究。
去年10月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中也提到,各國應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加強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共同做好風險防范,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標準規范,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指南》指出,人工智能產業鏈包括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等4個部分。其中,基礎層主要包括算力、算法和數據,框架層主要是指用于模型開發的深度學習框架和工具,模型層主要是指大模型等技術和產品,應用層主要是指人工智能技術在行業場景的應用。
《指南》提到,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技術創新、產品創造和行業應用等方面實現快速發展,形成龐大市場規模。伴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技術加速迭代,人工智能產業呈現出創新技術群體突破、行業應用融合發展、國際合作深度協同等新特點,亟需完善人工智能產業標準體系。
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它包括感應即信息采集以及信息存儲、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等多個環節,其中信息處理又包括算力、算法、大模型等。
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中間有很多接口,要把不同的產品連接起來,并且要在眾多網絡之間進行傳輸,還要做信息的處理,處理完以后再去控制各種各樣的設備,不同的接口、不同的傳輸線路也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如果大家都各干一套,那各種產品之間都沒有辦法打通,這樣就會導致成本非常高、效率非常低。
“通過盡快、盡早制定產業相關標準,對人工智能產業的長遠發展非常有幫助。”項立剛舉例說,比如人形機器人可能有不同的型號,如果一個家庭中有多臺人形機器人,那就需要彼此之間進行溝通,要把他們的能力整合起來。又比如街上的智能汽車,它們相互之間也要連接起來,前面一輛智能汽車剎了車,它要把信息可以傳給后面一輛智能汽車,也讓后車剎車。這些都必須要有共同的標準才能做到。
圖片來源:工信部
《指南》明確,人工智能標準體系結構包括基礎共性、基礎支撐、關鍵技術、智能產品與服務、賦能新型工業化、行業應用、安全/治理等7個部分。
其中,基礎共性標準是人工智能的基礎性、框架性、總體性標準。基礎支撐標準主要規范數據、算力、算法等技術要求,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夯實技術底座。關鍵技術標準主要規范人工智能文本、語音、圖像,以及人機混合增強智能、智能體、跨媒體智能、具身智能等的技術要求,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應用。
智能產品與服務標準主要規范由人工智能技術形成的智能產品和服務模式。賦能新型工業化標準主要規范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制造業全流程智能化以及重點行業智能升級的技術要求。行業應用標準主要規范人工智能賦能各行業的技術要求,為人工智能賦能行業應用,推動產業智能化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安全/治理標準主要規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等要求,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而在智能芯片標準方面,《指南》提到規范智能芯片相關的通用技術要求,包括智能芯片架構、指令集、統一編程接口及相關測試要求、芯片數據格式和協議等標準。
在算力中心標準方面,《指南》提到,要規范面向人工智能的大規模計算集群、新型數據中心、智算中心、基礎網絡通信、算力網絡、數據存儲等基礎設施的技術要求和評估方法,包括基礎設施參考架構、計算能力評估、技術要求、穩定性要求和業務服務接口等標準。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