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31 22:43:11
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大趨勢,智慧城市建設不僅可以緩解困擾各國的“城市病”,還能和低碳城市建設“同頻共振”。
每經記者|劉旭強 每經編輯|劉艷美
應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已成為城市領域的重要話題。5月3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城市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論壇上,湖北經濟學院低碳經濟學院副院長、國際能源轉型學會副秘書長王珂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建設內容在多領域相互重合,兩者的建設進程可以協同推進。
“如果不強調持續減碳,那么將來適應氣候變化所需的成本會非常非常大。”王珂英認為,“雙碳”目標下,城市建設需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兩手抓。
其中,推動城市能源轉型迫在眉睫。騰訊發布的《2023城市能源轉型白皮書》顯示,全球城市所產生與能源相關的碳排量已占全球總排放量的71%到76%。
王珂英注意到,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大趨勢,智慧城市建設不僅可以緩解困擾各國的“城市病”,還能和低碳城市建設“同頻共振”。
她進一步解釋,智慧城市建設在綠色建設、綠色交通、可持續能源發展等具體場景中,發揮了非常大的減排效能。同時,在城市公共管理方面,智慧城市通過優化城市資源配置,包括土地、能源、交通、水資源等,也起到了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能效提高的作用。不難看出,智慧城市建設能有效促進低碳城市的建設。
此外,由于人口、經濟、產業、基礎設施集聚,城市經受的氣候變化風險更高。智慧城市的建設內容也相應發生變化,集中體現在數字技術的運用上,不僅要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還要提高城市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可以說,智慧城市建設成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一種手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設在諸多領域有所重合,兩者協同推進的建設效果會更好。
王珂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各地區由于地形地貌、氣候、人群的差異,面臨的氣候變化風險各不相同。
由于中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暴露在氣候變化風險下的脆弱人群和社會財富也大幅增加。在城市內澇等問題面前,他們就成了環境上、生態上的脆弱人群。
相較城市,農村地區的人口集聚度、產值、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住宅等固定資源規模遠遠落后,并非氣候變化風險中的重點區域,但這不意味著農村的氣候變化問題可以被忽略。
在王珂英看來,農村人群一旦面對氣候變化風險,所受影響的嚴重程度往往比城市人群更大。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農村人口更屬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脆弱人群。
而隨著數字化建設進程,城鄉間產生的“數字鴻溝”或將增強這一差距。當城市防災應災能力隨著智慧城市建設大幅提升,農村的數字化建設仍停留在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在農業智慧化轉型、氣候適應化轉型、減少貧困和恢復生計等方面的數字化體系設計仍然不夠。
王珂英提到,要清楚認識到氣候變化中城鄉人群脆弱程度的差異。她建議,應加快農村數字化轉型和鄉村振興進程,最大程度地發揮數字經濟潛力,彌補城鄉“數字鴻溝”,使所有人公平共享數字經濟帶來的繁榮。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3268691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