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08 17:01:54
每經編輯|王月龍
完善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需要建立主要體現崗位職責和知識價值的薪酬體系,使醫務人員的辛勤付出與薪酬相匹配。
5月7日,在國家衛健委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體改司一級巡視員朱洪彪表示,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要處理好公益性和積極性的關系。
在大眾印象中,醫生一直以來都被視作為高收入的職業群體。但一線醫生的收入到底高不高?中國醫生的付出和回報成正比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使醫務人員的辛勤付出和薪酬相匹配”
據界面新聞,5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就“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護佑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舉行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一級巡視員朱洪彪介紹,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要處理好公益性和積極性的關系。“調動積極性,主要從提升醫務人員的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共同發力,落實‘兩個允許’要求,建立主要體現崗位職責和知識價值的薪酬體系,使醫務人員的辛勤付出與薪酬相匹配。” 朱洪彪說。
自2017年起,我國啟動公立醫院薪酬改革試點,開啟薪酬改革序幕。2021年國家人社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與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相銜接,落實“兩個允許”要求,即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合理確定、動態調整醫務人員的薪酬水平。
朱洪彪介紹,持續推進職稱改革,鼓勵衛生技術人員扎根防病治病第一線。建立關心關愛醫務人員的長效機制,維護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大力表彰好醫生好護士,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
據第一財經,2021年7月,11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以省為單位率先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驗做法。在發布會上,江蘇省衛生健康委主任譚穎在介紹經驗時,強調了薪酬改革和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重要性。
在譚穎看來,要讓“醫保支撐更加有力”,也要讓“人事薪酬制度更具活力”。瞄準臨床重大疑難疾病的治療難題,公立醫院還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醫學科技創新。
學醫十多年才能正式成為醫生
70%受訪者稅前年收入低于10萬元
據每經網此前報道,“醫學界”醫米調研發布《2022年中國醫院人力資源現狀調研報告》,通過在線調研2226名醫生,進一步了解當前醫生的薪酬狀況,以及醫院的人力資源管理現狀。數據顯示,醫生平均臨床收入為9.4萬元,70%的醫生表示稅前臨床收入在10萬元以下。
我國醫院當前實行的是基本工資+績效+津貼的制度,績效主要與醫生的業務,包括做手術,申請課題,發表論文等掛鉤,津貼則和醫生的學術頭銜相關。不同地區、級別醫院、科室以及不同年資的醫生收入水平差異較大。受訪的醫生都覺得,現在的薪酬體系與醫生的實際付出并不匹配,臨床醫生前期的培養成本很大,成為醫生后又有極大的工作量。
從教育成本來看,要想進入較理想的醫療機構,臨床醫生需要經歷五年本科培養、三年碩士培養,如果想要進入條件較好的地區或醫院,博士學位必不可少,學習動輒超過10年。而與其他職業不同的是,醫學生畢業后想上崗成為正式醫師,還需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俗稱“規培”。按照規定,“5+3”為主要模式,即完成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的畢業生,在培訓基地接受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據上觀新聞,據丁香園此前對3023位參加過規培的醫生的調查,55.8%的受訪者工作時長在8-10個小時,18.6%受訪者工作時長在10-12個小時。28.3% 的人認為規培期間比本院住院醫師工作強度大、時間長,55.6% 人認為和住院醫師工作強度時間差不多。在結束白天繁雜的工作后,規培生還要花不少時間來書寫醫療文書,病歷有時要寫到凌晨。如果是碩士生,往往還需要復習、通過考試,同步完成作為研究生的畢業課題、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等。
醫學生通常需要完成8年的本科+碩士階段,3年的規培和2-4年專培。而博士在校學習的時間在8到11年不等,畢業后的規培年限也在1-3年。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個正式的醫生,從讀大學開始,需投入10-15年時間。
但相比正式醫生,規培的工資待遇是相對較低的。在丁香園調查的規培受訪者中,近七成規培生表示月收入在三千元以下,27.5%的受訪規培生表示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三明醫改后醫生最高年薪58萬
年薪制會大規模推開嗎?
4月13日,福建省醫保局首任局長、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詹積富等在《三明日報》撰文,公布了三明醫改的最新改革成效。文章提到,改革前2011年城鄉居民醫保住院次均費用4082元,改革后2023年僅增加至6609元,個人負擔部分從改革前2011年的2194元,減少到改革后2023年的2119元,遠遠低于全國其他地區。
福建省三明市的醫院工資總額由改革前2011年的3.82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20.44億元。在崗職工平均年薪由2011年的4.22萬元提高到2022年的20.11萬元;2022年,該市醫生最高年薪達58.28萬元。
詹積富等在文中提到,三明醫改通過“騰籠換鳥”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先后11次調整醫療服務收費標準超過10000項;打破用包含藥品耗材和檢查化驗收入在內的醫療總收入計算提成的績效工資制度,實行全員崗位目標年薪制,主任醫師年薪達到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5倍。
據《中國新聞周刊》,“三明醫改中,醫務人員的薪酬改革是他們最看重的部分。如果醫務人員的利益得不到保護,薪酬得不到提高,醫改也無從談起。”陜西省山陽縣衛生健康局原副局長徐毓才表示。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院管理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陶紅兵表示,發達國家醫生的平均薪酬是社會人員平均工資的3~5倍,目前,國內醫生的薪酬與這一水平還有不小差距。國內公立醫院醫務人員薪酬實行的是財政差額撥款。工齡、職稱與崗位決定的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等共同構成“底薪”。醫院與科室根據盈利情況形成的績效工資,構成醫生收入中的“獎金”。
在陶紅兵看來,按照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指標要求,醫療服務收入占整個醫療收入的比例應達到60%。如果不進行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很難達到這一比例,目前,國內這一比例大約為30%~40%。他表示,需要關注的是,提高醫療服務費用后醫院增加的收入,能否體現在醫務人員的薪酬上。
不過,三明醫改模式在全國推廣仍面臨很多挑戰。三明市衛健委2020年曾發文稱,三明醫改最重要的成果是 “三醫”聯動改革,“三醫”聯動是一種醫改頂層設計,涉及部門利益太多,協調難度過大,導致“三明模式”難以復制。正因為三明醫改的成功具有極大偶然性,并不是每個地方都具有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所以“三醫”聯動改革要想全面推廣,需要國家層面的醫療體制變革來保證。
編輯|王月龍 杜恒峰 杜波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界面新聞、第一財經、每經網、上觀新聞、三明日報、中國新聞周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