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15 12:44:56
每經編輯 盧祥勇
4月15日盤中,三大股指走出V型反轉,截至午間收盤,上證指數漲幅擴大至1.21%,深證成指漲1.65%,創業板指漲2.10%,兩市上漲個股約1500只。
此前,上證指數一度跌0.78%,失守3000點整數關口。A股一度登上熱搜前列。
板塊方面,核心資產全線爆發,中字頭、高股息資產表現活躍。另一邊,ST板塊重挫,上演跌停潮。
從盤面上看,“國九條”重磅發布,周末外圍地緣沖突頻發等諸多因素影響股市。
ST板塊重挫
截至午盤,小微盤股大跌,萬得微股盤指數跌7%。ST板塊一片跌停之聲,早間競價時有逾30股跌停,截至午盤*ST美尚、*ST越博等多只創業板ST股跌超10%,板塊內超60股跌停。
中字頭股票爆發,中遠通、中國中車、中公高科等盤中漲停,中紡標漲超20%,中鐵裝配、中機認檢、中船漢光漲超10%。三桶油齊頭并進,中國石化盤中大漲4%創2008年以來新高,中國石油盤中漲超3%,總市值超越工商銀行升至A股第三位。中石油年內漲幅已達49%。
總體來看,全市場個股跌多漲少,兩市下跌個股超3700只。
上周五收盤后,政策“王炸”再次出現。先是《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即資本市場第三個“國九條”正式出臺。隨后,證監會正式發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被稱為史上最嚴“退市新規”。
根據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介紹,《退市意見》著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體質量,通過嚴格退市標準,加大對“僵尸空殼”和“害群之馬”出清力度,削減“殼”資源價值;同時,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加強退市公司投資者保護。
這次退市改革調低了財務造假觸發退市的年限、金額和比例,將現有的連續2年造假金額5億元以上且超過50%的指標,調整為1年造假2億元以上且超過30%、2年造假3億元且超過20%、連續3年及以上造假,目的是有力遏制財務造假。
另外,提高主板虧損公司營業收入退市指標,將其“凈利潤為負+營業收入”中的營業收入從現行“1億元”提高至“3億元”,加大力度淘汰缺乏持續經營能力公司;提高主板A股公司市值退市指標,將主板A股(含A+B股)市值標準從現行的“3億元”提高至“5億元”,進一步發揮市場化退出功能,推動上市公司提高質量和投資價值。
在最嚴退市新規、上市標準提高、嚴管程序化交易等政策出臺背景下,A股市場分化或難以避免。對一些經營不善且不具備成長性的小市值以及ST板塊,均是利空。
機構:市場或走出慢牛
中信建投研報指出,前兩次“國九條”發布后A股市場均迎來大幅上漲,此次“國九條”可能助推市場走出慢牛。
▲過去兩次“國九條”發布后的A股走勢(來源:Choice數據)
國投證券認為,本次“國九條”旗幟鮮明強調加強監管和防范風險,全面落實“長牙帶刺”、有棱有角,最核心的觀察是立足于融資市向投資市明確轉向后構建良好的股市生態環境,這是A股步入中期牛市的制度基礎。而“新國九條”政策真實影響最大的是:具備價值偏好的監管行為對于結構風格領域或許意味著微盤股投資價值的大幅下降(中證2000指數作為中小盤投資價值下限),意味著紅利時代開啟(市場開始從發現高股息到創造高股息階段),意味著新一輪“漂亮50”定價正在孕育之中(從融資市轉向投資市)。
中金公司在4月14日發布的研報中表示,新“國九條”重點圍繞嚴把上市關、嚴格持續監管、加大退市監管力度等舉措展開,市場較為關注“強化現金分紅監管”、“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等方面。過去兩次“國九條”均對資本市場后續的制度優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應市場在長周期的表現也相對積極,本次改革有助于增強資本市場內生穩定性,對市場中長期表現有積極影響。
中金認為,結合當前A股市場整體估值不高,滬深300前向市盈率為10.1倍,依然明顯低于12.6倍的歷史均值水平,橫向及縱向對比仍具備較好投資吸引力,市場下行風險有限,隨著資本市場改革驅動企業更加重視中長期股東回報,以及國內基本面逐步企穩改善,市場中期機會仍然大于風險。
高盛策略師在報告中寫道,鑒于A股市場較強的政策敏感性和引人注目的流動性動態,仍在戰略上看好A股,預計未來12個月A股和H股分別有12%和8%的潛在上漲空間。高盛策略師指出,看好消費科技/互聯網股,因為更有利的收入增長環境和相對較好的資本支出/成本控制。繼續關注股東回報,因為2023年股息和股票回購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編輯|盧祥勇 蓋源源
校對|何小桃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335015909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Wind、每經App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