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22 20:28:30
◎3月22日,多位預制菜業內人士對《每日新聞記者》記者表達了對《通知》的歡迎,認為將促使預制菜行業監管更加有針對性和標準一致性,同時掃清行業障礙,鼓勵企業提升關鍵技術創新研發水平。
每經記者|王帆 每經編輯|董興生
3月21日,市場監管總局聯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預制菜范圍,要求推進預制菜標準體系建設、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通知》要點包括:明確凈菜類、主食類、餐飲中央廚房不屬于預制菜;明確預制菜不添加防腐劑,并且嚴格食品添加劑使用;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明示。
3月22日,多位預制菜業內人士對《每日新聞記者》記者表達了對《通知》的歡迎,認為將促使預制菜行業監管更加有針對性和標準一致性,同時掃清行業障礙,鼓勵企業提升關鍵技術創新研發水平。
而對于下游餐飲企業,一方面,《通知》將中央廚房模式排除在預制菜范圍之外,對澄清長期以來的誤區、統一消費者認知有較大幫助;另一方面,餐飲企業使用預制菜時進行明示,仍面臨一定阻力,落地仍需觀望。
去年9月,“預制菜進校園”引發爭議,從家長的投訴發聲,到輿論發酵,再到各級教育部門回應“審慎”“不宜推廣”等,引發預制菜規范化、標準化、強監管的討論。本次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通知》,就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制定的。
市場監管總局相關司局負責同志就《通知》有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時就表示:“預制菜產業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興食品產業,呈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特點,其產業鏈條長、關聯廣、技術要求高,在促進農產品深加工、食品工業轉型、消費升級、創業就業等方面均有積極意義。但預制菜也面臨范圍泛化、標準不統一、產業政策扶持范圍不一致、群眾憂慮預制菜添加防腐劑等問題,監管工作面臨著新挑戰。”
因此,《通知》首次對預制菜的范圍進行了國家層面的界定——預制菜也稱預制菜肴,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制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
圖片來源:每經資料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基于上述標準,《通知》中明確了四類不屬于預制菜的情況。
一是僅經清洗、去皮、分切等簡單加工未經烹制的凈菜類食品,屬于食用農產品,不屬于預制菜;二是速凍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糕點、肉夾饃、面包、漢堡、三明治、披薩等主食類產品不屬于預制菜;三是連鎖餐飲企業廣泛應用中央廚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門店配送的凈菜、半成品、成品菜肴,應當符合餐飲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納入預制菜范圍;四是不經加熱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涼拌菜不屬于預制菜。
記者注意到,過去由于預制菜概念不明,有些消費者將餐廳中央廚房的預加工環節,或是速凍制品、即食產品等歸入預制菜范圍,導致在某些預制菜產品面臨質量和安全問題時,輿論容易以偏概全,出現“誤傷”。
3月22日,華福證券所長助理、大消費組長、食飲商業首席分析師劉暢向記者表示:“這幾年,確實有比較多的劣質預制菜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給行業帶來了負面評價。新政策對預制菜的產品形態有了更明確的界定,有助于后續有針對性地出臺標準、進行監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確預制菜不使用防腐劑,且嚴格食品添加劑使用。對于出臺此規定的考慮,市場監管總局相關司局負責人表示:“預制菜雖經過工業化預制,但仍屬于菜肴范疇,消費者在菜肴烹制過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劑,規定預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劑更加符合消費者期待。預制菜通過冷凍、冷藏等貯存條件和殺菌后處理工藝,無使用防腐劑技術必要性。”
此外,該負責人也表示,食品添加劑“非必要不添加”“在達到預期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的使用量”已經逐步成為行業共識。
“預制菜作為蓬勃發展且趨勢不可逆轉的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把障礙掃清,而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使用防腐劑和過度使用添加劑。政策執行的最終效果將是加速劣質產品和企業的出清。”劉暢向記者分析道,“這同時也給預制菜保鮮工藝跟供應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企業進行研發投入和供應鏈優化,有利于整個預制菜行業的健康和規范發展。”
記者留意到,預制菜頭部企業對保鮮技術曾有過披露。去年9月,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SH605089,股價31.6元,市值44億元)在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就表示:“預制菜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經過速凍環節,通過采用專業設備,將預處理的產品在低于-35℃的環境下,迅速通過其最大冰晶區域,使被凍產品的熱中心溫度達到-18℃及以下,執行國家標準是一年;在此條件下,達到減少營養成分流失,保證速凍食品解凍后,仍可以保持起初的新鮮,在生產過程中公司不添加任何防腐劑、色素、香精等。”
《通知》中也強調,預制菜企業要提升關鍵技術創新研發水平:鼓勵預制菜企業聯合科研單位開展氣調保鮮、精準保鮮與品質調控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著力解決風味衰減難題;創新非熱加工、微生物控制、微膠囊包埋、營養與風味穩態化等技術工藝,減少營養成分損失,提升產品品質和口味復原度;鼓勵預制菜企業使用新型產品包裝材料,減少包材使用量、提升包裝強度,防止食品過度包裝。
這意味著,隨著《通知》的執行落地,有望產生“馬太效應”,具有核心技術和供應鏈壁壘的預制菜企業將得到利好發展。食品飲料產業投資人陳小龍告訴記者:“政策的出臺主要是把部分劣質產品清出市場,但是基本不會改變行業格局。因為,基本上預制菜主流玩家都具備冷凍冷藏的基本生產條件,保鮮工藝和供應鏈這些都是現今已經非常成熟的產業。”
國聯水產(300094.SZ,股價3.99元,市值45.01億元)今年1月發布的公告顯示,隨著行業競爭加劇、預制菜食品監管要求提升,國內預制菜行業將進入出清期,落后的中小企業逐漸淘汰退出,龍頭企業加速擴張,市場份額穩步提升,行業集中度將有較大的提升。在此種背景下,優質企業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
《通知》還有一個亮點是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明示。市場監管總局相關司局負責同志表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目前消費者普遍關注餐飲環節預制菜使用情況,要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明示,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那么,這一政策要求,在餐飲端將會如何落地?陳小龍告訴記者,目前要求終端餐飲明示預制菜使用情況,仍有一些阻力。“因為預制菜‘污名化’的影響還未從部分消費者心中消除,此前類似的還有轉基因明示、釀造醬油明示等,都不容易執行下去。最后都是行業集中度提高,通過品牌信任來解決的。”
劉暢認為:“由于當下預制菜在大眾認知中還存在負面評價,所以餐飲企業主動告訴消費者使用了預制菜,還比較難。明示要怎么去落地,包括明示的方式、程度,要由企業自己去探索判斷,也需要一定的觀望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某中式快餐連鎖企業高管處了解到,其所在企業已經關注到相關規定,正在進行研究。
而另一頭部連鎖餐飲企業相關負責人則告訴記者:“預制菜標準出來之后,能夠有效統一監管部門、消費者、商家對于預制菜上的認知誤差。在新規下,我們的中央廚房模式不符合預制菜的標準,但政策傳導到普通消費者需要時間,所以我們不會很貿然地去作這個說明。我們現在會先觀察一下,如果有很多顧客很在意餐廳是否使用預制菜的話,那我們可能會去作一些解釋和說明。我們同時也會觀察一下行業的做法,再看看要不要跟進。”
“整體而言,我們肯定積極支持預制菜相關政策標準,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保證預制菜市場信息透明度,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該企業負責人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