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2-08 11:23:28
作為聯通歐亞的核心樞紐,西安如何應對全球經貿格局之變?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在哪里?“痛點”“難點”何在?“亮點”和“增長點”能否點燃?發展機遇及前路走向在何方?凡此種種,世界均期待著西安答案。
每經記者 夏子博 每經編輯 賀娟娟
最近,各省市開啟“兩會時間”。
兩會作為各地謀大事、定大事的重要平臺,是外界了解經濟走勢及相關政策的窗口,從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清楚得見城市的過去與未來,其中的新詞、熱詞是觀察城市機遇的重要風向標。
同樣,站在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交匯點,西安城市能級正不斷提高,新的挑戰也接踵而至,政府工作報告承載著諸多呼應:
作為聯通歐亞的核心樞紐,西安如何應對全球經貿格局之變?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在哪里?“痛點”“難點”何在?“亮點”和“增長點”能否點燃?發展機遇及前路走向在何方?凡此種種,世界均期待著西安答案。
2024年西安兩會上,經濟議題繞不開。
回顧2023 年,西安GDP邁上1.2萬億元新臺階,同比增長 5.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25.20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4146.92億元,增長6.2%;第三產業增加值7538.64億元,增長4.7%。
相較于數據本身,經濟總量增長背后的結構升級、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城市治理、高品質生活等諸多方面成效或許更值得關注,反映出西安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出現的新特征。
觀察2023年經濟運行數據,工業增長值表現絕對亮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高于全國4.4個百分點,為西安市經濟發展提供了硬核支撐。
其中的占據“C位”的是制造業,汽車、半導體、光伏等起到核心拉動作用,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增長32.4%;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業增長30.0%;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23.6%,隆基、比亞迪、奕斯偉等“明星”企業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從C919國產大飛機到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重點支柱產業產業鏈上隨處可見“西安制造”力量。
圖片來源:西安發布
制造業之外,信息服務業增加值927.74億元,增長7.5%、科技服務業增加值770.86億元,增長5.4%同樣值得關注,背后或代表西安數字經濟的起勢壯大,“西安軟件”“西安數據”有望成為西安產業接續力量,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上述結構調整,最終指向的是西安產業轉型之變。
2023年,西安產業換軌升級明顯,主導產業聚集效應顯現,六大支柱產業總產值增長10.1%,五大新興產業營收增長6.1%,以制造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為主構成的“實力盤”占GDP比重達33.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7.3%。
可以說,2023年西安經濟成績單既回應了“量的合理增長”,更清楚闡釋了“質的有效提升”,在經濟體量、城市能級同步躍升之余,西安工業重振是里程碑式的關鍵節點——關乎工業的新載體、新事物、新要素正蓬勃生長。
誠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西安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譬如城市綜合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與國家定位要求還不匹配,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還不穩固等,經濟發展仍需奮力一跳。
政府工作報告中,西安2024年增速目標定為“6%”左右,而這“6%”背后有怎樣的發展邏輯?西安的增長動力又從何而來?
觀察政府工作報告,“創新”是著墨頗多的一筆,西安的重視程度溢于言表。
2017年舉起硬科技大旗、將高質量建設“雙中心”作為立市之本、政府工作報告中數個篇幅詳述創新路徑......可以說,創新已經成為驅動西安重返工業強市的底層邏輯,亦是西安立足城市競爭中的堅實底色。
“創新”同樣積極回饋著這座古城,2023年,西安從“頂天立地”到“鋪天蓋地”均實現強勢躍遷。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57.52萬戶、同比增長31.33%,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達到1.25萬家、1.5 萬家,“投資人在西安排隊找項目”一度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同時,諸如秦川機床、陜西煤業、陜有色等老牌企業不斷“老樹發新枝”,助力西安悄然完成產業基礎的再造、迭代。
圖片來源:西安高新官微
以“硬科技”與“創新”為特色背后,西安的底氣來自于創新底蘊及創投生態。
眾所周知,硬科技產業對高端理工科人才的依賴度很大,而這正是西安“對口專業”。“我們常常來西安的高校找教授聊項目,深入到西安的科研院所和實驗室來尋找合作的機會。”此前北京一家知名投資機構合伙人曾分享。
同時,西安先后出臺多份文件,聚焦打破科技、產業“兩張皮”問題,切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發力,將“以新促質”貫穿從研到產的整條線,202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5.23%,居副省級城市第2。
實際上,無論是創新平臺的打造,還是以創新為引領的產業結構調整,最終指向的還是擺脫傳統增長路徑依賴,驅動產業變革,進一步賦能西安高質量發展。
橫向觀察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半數左右的省份明確提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顯然已“火遍”各地兩會。
新質生產力緣何受各省市如此“厚愛”?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其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是接續城市發展的新動能、新產業及競逐未來的底氣所在,通俗點講就是——城市通往新世界的“船票”。
這場未來之爭,西安自然不能落于人后。
西安政府工作報告中顯示:實施新興產業發展三年行動,加快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光子等新興產業倍增發展,開辟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新賽道,前瞻布局生物技術、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類腦智能等未來產業。
圖片來源:航天基地官微
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于“生產力”,布局新質生產力,就是要結合當下資源稟賦,站在5年甚至10年的周期去謀劃未來產業,而西安選擇的未來“船票”,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
一為與西安現有產業延展性極佳,普遍都有一定產業基礎,且與本地高校優勢學科貼合,更便于科技成果轉化。
二為上述產業普遍直接關系到關鍵“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和國產化,關系到科技強國建設,而這也直接呼應了西安“雙中心”建設的要義所在。
這也反映出,西安已步入新舊動能轉換期、戰略機遇疊加期,城市能級快速提升的同時,身上的擔子也更重了。隨著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及國內國際雙循環,一個承東啟西、聯通亞歐的樞紐正在形成,中國-中亞峰會的舉辦,更使西安再次被推至世界舞臺中央,迎接著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關切目光,世界正愈發期待著西安答案。
回望歷史,每一波新產業更迭,勢必會催生新一輪的城市洗牌,從曾經聯通世界的盛唐盛世,到如今炙手可熱的硬科技之都,古都西安的生命力不減當年。肩負使命下,擦亮“創新名城”名片,競逐新質生產力,支撐城市體量和質量升級,顯然是西安經濟未來的一道必答題。
封面圖片來源:西安發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