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17 22:02:39
若盤點2023年與創新相關的年度熱詞,“新質生產力”定是其中之一。“經濟新常態”刻畫出經濟發展的基本語境,“高質量發展”點出發展的根本邏輯,“新質生產力”則總結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力,核心要義是“以新促質”。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的“元老”之一,成都高新區一直將科技創新融入血脈,搶先布局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打造了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創新藥、高性能醫療器械、AI等產業鏈。過去的未雨綢繆,恰成鍛造“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
成都高新區供圖
時至今日,這里已匯聚4320家高新技術企業,吸引134家世界500強企業,培育62家上市企業,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66家,聚集人才總量超80萬,地區生產總值邁上3000億元……透過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到,持之以恒的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逐漸發揮出中流砥柱的作用。這場面向未來的生產力變革,成都高新區搶先開局、優勢初顯。
創新資源匯聚成勢
四川省政府批復建設了四家“天府實驗室”,其中兩家在成都高新區揭牌成立。一家是與電子信息相關的天府絳溪實驗室,另一家是與生命科學相關的天府錦城實驗室(前沿醫學中心)。
從目前的進展來看,最近兩個月內,天府絳溪實驗室接連落地了先進計算、量子互聯網、分布式能源集成、微波與光子集成四個前沿研究中心,加速聚集來自國內外的高能級創新資源和創新人才。
天府錦城實驗室(前沿醫學中心)同樣引人關注。運行近一年來,先后兩批次發布“全球生物醫藥青年人才策源計劃”項目榜單,聚集高能級人才及科研人員超過150人。今年10月,首屆學術委員會亮相,28位在生物醫藥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院士、專家成為實驗室的“智囊團”。
像這樣的高能級創新平臺只是成都高新區匯聚創新資源的冰山一角,各類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向這個區域匯聚成勢。數據顯示,目前成都高新區各類人才總量突破80萬,引進入選國家人才計劃者超450人、省市級人才超1000人。
“掌握新質生產工具的人才,是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資源與推手。”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提到,“人力資本的積累和躍升,成為新質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
新質生產力,首要條件是“新”,創新的新、新興的新。無論是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還是電子信息,都是面向未來的前沿領域。謀劃未來,迎接變革,需要蹚新路的人,需要鋪新路的石。
當具體的人才、項目落到成都高新區,隨之而來的還有資金、技術、成果、團隊等創新要素、產業資源,恰好都是醞釀新質生產力所需的新的生產要素。
獲批建設三十余年,如今的成都高新區,國家級創新平臺、省級創新平臺、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等等應有盡有,院所、企業、園區都帶著“創新”烙印。
在這里,創新鏈、資金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匯聚成“新質生產力”的硬核支撐力。
技術從研發走向應用
“沒有科學技術突破就沒有新質生產力,先進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內在動力。”在朱克力看來,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躍升,僅僅是鍛造新質生產力的其中一翼。若科技創新有所突破,新質生產力才能實現“兩翼齊飛”。
長久以來,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孵化再到轉化,直至最終實現產業化,都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為了提高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和產業化水平,成都高新區今年科技創新工作將焦點對準了中試環節。
一頭連著創新,一條連著產業,中試是實現“從1到100”的熟化突破,是科技創新跨越“達爾文之海”的關鍵環節。有企業家曾言,實踐中,科技成果通過中試后,轉化成功率大幅度提升。
縱觀全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鄭州、合肥等眾多城市都已經將目光投向中試,打造各行業的中試基地,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成都高新區特別之處在于,在全國率先提出以“中試+”生態打造為抓手,推動科技成果跨越原創技術研發和工業化量產之間的鴻溝。
今年1月,成都高新區啟動實施中試跨越行動計劃,并配套了“中試十條”專項政策,從場地、裝修、設備、融資等方面,給予中試平臺5年最高5000萬元支持,重大項目可“一事一議”予以突破;從項目支持、使用補貼等方面,給予中試項目5年最高1000萬元支持。
繼而3月,成都高新區又舉辦“中試+”生態大會,共同簽署“中試+”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聯合倡議,積極營造“技術研發+中試平臺+專業孵化+天使基金+應用場景”五位一體的中試生態。
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3D打印項目負責人吳文韜,原是華西醫院放射科專家。臨床工作中,他發現打印速度是制約3D醫學打印應用的關鍵瓶頸,于是他找到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進行雙向聯合開發。醫工一聯合,一臺醫療3D智能高速打印系統被研制出來,“打印效率較傳統3D打印技術,提高了至少有20倍”。
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是一個以產業孵化為核心的新型研發機構,像醫療3D智能高速打印系統這樣的產品,目前已開發出近十個,多項技術為國內乃至全球首創。
而在成都高新區,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已建成(含認定)中試平臺就達到了25個。與此同時,還有包括技術研發、中試平臺、專業孵化、天使基金、應用場景五個部分在內的“中試+”生態,也在陸續成型。根據規劃,成都高新區的目標是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中試首選地。
歷史經驗表明,每一輪生產力的跨越,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突破。成都高新區鼓勵企業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都不偏廢,加速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搶占新一輪科學技術的制高點。
在這里,可以預見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引領性、顛覆性的技術將從研發走向應用,形成更多具有新原理、新機理的新質生產力。
多個產業版圖穩居“第一梯隊”
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最新要求,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具備科技創新突破與生產要素躍升的“兩翼”后,新質生產力指向了產業升級的目標——擺脫傳統增長路徑,在科技創新的驅動下,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讓地區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產業的升級迭代,是生產力躍遷的最佳注腳。
近年來,成都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連續多年保持20%的增長,擁有國家級人才團隊超過100個,累計上市及過會企業10家,與20家世界500強跨國藥企開展合作,累計50家知名投資機構先后聯合組建了生物醫藥專項產業基金。更為重要的是,在近年的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綜合競爭力排行榜評比中,成都高新區已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梯隊”。
作為全國領先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創新高地,成都高新區集齊了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以及網絡通信四大產業鏈,在細分賽道同樣出類拔萃。
今年9月,世界顯示產業大會在成都舉辦,一張100英寸的巨幅激光顯示屏吸引了眾人目光——僅0.5毫米厚,卻集中了8層光學結構,讓投影顯示達到4K超高清電視的視覺效果。研制這張屏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成都高新區,憑著技術突破,其產品遠銷海外,產線每天都處于滿負荷的狀態。
今年10月,新一代電子學三大國際會議之一的ICFPE(國際柔性與印刷電子大會)在成都高新區隆重開幕。之所以有這樣的號召力,與其在新型顯示領域的產業實力密不可分。這些年,成都高新區不僅落地了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全球首條TFT基Micro-LED生產線等項目,匯聚了全球發光材料前五企業,還營建了從核心材料、關鍵部件、高端設備、觸碰模組到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生態,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柔性電子產業生態圈初具雛形,這個區域也順勢喊出打造“世界柔谷”的目標。
朱克力認為,從行業屬性來看,一切利用新技術提升生產力水平的細分領域,都屬于新質生產力的應用范疇,各地應加快改造、前瞻布局。
如今看來,成都高新區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數字經濟三大主導產業,恰好都是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領域。籌謀多年,這三大主導產業的實力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版圖中已顯山露水,并占據重要一極。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全球進入到一個創新密集的時代。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誰搭好了“以新促質”的框架,誰鍛造出強有力的新質生產力,誰就贏得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文/李金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