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建院70周年,川建院與城市共生

          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15 11:28:46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目前,我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對于川建院而言,這意味著如何將關注點從單一建筑的打造向綜合服務的引領上轉變。

          每經編輯|趙博淵

          站在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川建院)的屋頂花園上放眼望去,多座拔地而起的高樓裝點起城市的天際線。視線范圍內,騰訊成都總部、花樣年香年廣場、環球時代中心等項目都為其作品。它們與車水馬龍一道,構成了成都“國際城南”的繁華景象,盡顯出這座城市的產業活力。

          騰訊成都研發中心 圖片來源: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2023年,川建院迎來建院70周年。作為一家深耕成都、影響四川、輻射全國的建筑設計企業,川建院建成了一批有社會影響力的地標項目,深刻參與到城市的歷史發展進程當中。

          伴隨著時代的脈搏,川建院既是城市建設的參與者,也是城市發展的親歷者。這種雙重的身份讓川建院與城市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川建院的回顧,即是對其項目所在城市的回顧。

          “專家立企,技術報國”是川建院對于自身精神傳統的總結。因此,以專業技術為核心的學術院慶也成為了院慶當中最重要的內容。而城市作為其學術思考與技術沉淀落地的主要空間,也成為其企業文化核心理念——“大觀精筑”的“展覽館”。

          如今,面對城市更新的大背景,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成為建筑業的關鍵詞,作為核心競爭力的技術作用更為突出。城鎮化的“下半場”中,城市需要提質,企業需要轉型。在數字化轉型總思路之下,川建院定位“城市空間產業生態圈綜合服務引領者”,其與城市的共生關系,正在寫就新的篇章。

          見證城市面貌的變遷

          以成都南北主軸線的交匯點——天府廣場為中心,梳理川建院的系列作品會發現,作為城市建設的參與者,在每一個時代,其留下的標志性作品,成為一座城市以及一代市民的回憶:蜀都大廈、華西壩鐘樓、四川大學明德樓、香格里拉大酒店、寬門窄塔……

          回歸到這些建筑本身,它們同樣也是歷史的親歷者,不僅透露出一個時代的建筑思潮及行業技術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奠定了如今的城市景觀與格局。

          鐵像寺水街 圖片來源: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50年代重建的華西壩鐘樓,即是受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學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內容”的建筑思潮影響下的作品。一位參與過重建工程的川建院離休干部,將重建后的鐘樓風格特點總結為“呈現出中國式敦厚,整體顯示沉穩大氣。”

          90年初投入使用的蜀都大廈,曾有“西部第一高樓”之稱,“登蜀都、望成都”也成為了當時的一句流行語。彼時,高層和超高層建筑才剛剛興起,對其設計工作也帶來不小挑戰。

          更早之前,為了籌集大廈的修建資金,1980年,新中國第一只股票“蜀都大廈”在成都誕生。從80年代開始,川建院也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將作品留在了上海、珠海、海南等地。

          隨著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曾經的南北主軸線也逐漸延長為一條“百里中軸線”。2014年12月,川建院也“親身”來到這條線上,落地大源國際中心,其辦公樓在成為“國際城南”標志性建筑物的同時,也從這片區域出發,為城市空間注入更多可能性。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目前,我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對于川建院而言,這意味著如何將關注點從單一建筑的打造向綜合服務的引領上轉變。而這勢必需要對城市肌理的深刻理解。

          如果以近來大火的“Citywalk”來衡量城市更新,一個是否“出圈”的空間至少需要具備兩個要素——一是適宜步行;二是拍照出片。翻看社交媒體,交子大道、文殊坊、鐵像寺水街、玉林東路、五岔子大橋等地都是網友打卡的好去處。這些都是川建院的作品,當中充滿著新背景下川建院對于空間打造的思考。

          交子金融大街 圖片來源: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一個例子是交子大道。與今日的景觀并不同,曾經的交子大道商業界面相距達到了160米,兩側還有50米的綠化空間,當時的景象被總結為“整條街道蕭條冷清、緊張嚴肅、缺乏人氣。”

          為了激活空間的生產力,一個個“盒子屋”被放置在原本的空置區域,或成為人氣庭院,或成為外擺廣場。盒子被注入各類業態,和同樣由川建院在交子大道上打造的“交子之環”一道,成為社交媒體上的討論焦點,更成為“國際城南”乃至成都的代表景觀。

          尋求人與自然的平衡

          在作為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成都街頭走一走,煙火氣之中,綠植和水景不時映入眼簾,更平添一份自然的美感。在這座“因水而興,因水而生”的城市里,從古時的杜甫、李白,再到今日的市民,與水親近歷來是一種生活方式。

          白日里,站在位于杜甫草堂南面的滄浪湖旁,“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景的現代演繹版本背后,是一整套生態工程。在這片水域面積約30000㎡的湖泊周圍,棲息著白鷺、夜鷺、蒼鷺等100余種鳥類。該項目通過構建“灰綠結合”的湖體水生態系統、控制沿湖外源污染、進出水口生態改造、提升湖岸景觀品質以恢復湖泊水生態自凈功能。

          再從全流域視角下來看,清水河分叉出的浣花溪經過滄浪湖,匯入南河之后再和錦江交匯,一路向南綿延。夜幕降臨之時,北起活水公園碼頭、南至東湖公園的“夜游錦江”又熱鬧起來。這里以“錦江故事卷軸”為主題,串聯起10公里水上游線,游船上感受水韻風光,河岸旁體驗安逸生活。

          再說公園,錦城湖公園、桂溪生態公園、大源中央公園、芙蓉島公園、新金牛公園等都是川建院對于城市與自然兩者關系的探索,在為城市增添綠意的同時,也讓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彩。比如,大源中央公園特意進行了設計預留,在引入商業運營方之后,“公園下的公園”又成為年輕人的好去處,打破了人們對公園“老齡化”和“運動場”的刻板印象。

          增綠之外,為建筑降低碳排放量,既是促進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應有之義,也是落實國家“雙碳”目標的必然路徑。從全國碳排放總量的“盤子”來看,據測算,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大約占一半。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

          在此背景下,一種被稱為“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簡單來理解,該方案的特點在于讓建筑本身成為一座“微型發電站”。有數據顯示,其可解決30%的建筑物內部用電。近年來,川建院已在上海、深圳、海南、合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等省內外地區開展了部分工程項目實踐探索。

          南充清暉閣 圖片來源: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事實上,就在川建院辦公樓的屋頂,便有一套光儲一體化直流供電系統,其材料主要是單晶硅、碲化鎘、銅銦鎵硒,產生的發電量已經能夠滿足屋頂及14樓——數創空間的部分用電需求。

          建筑的不同位置安裝的三類光伏組件,意在通過對其發電數據進行對比,以分析出哪種材料在成都地區更為適合。與此配套的蓄能系統,既作為微電網的備用電源,又能削峰填谷,儲存多余發電量。最終,通過光伏供電系統以及智能控制系統以實現零碳辦公。

          開啟數字化轉型的征程

          “冬天設計師早上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去院里領取木炭生火烤手,避免因天冷凍僵,無法靈活精細地畫圖。”這是一位老川建院人,對于70年代末工作場景的回憶。事實上,80年代之前,川建院幾乎還是純手工作業,而在隨后的40余年,迅速經歷了從電算、CAD制圖再到BIM的轉變。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對建筑工程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信息的數字化承載和可視化表達,對提升建筑業數字化轉型有重要意義。更進一步來看,其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CIM(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的新型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底座”。

          2020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開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同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等6部門印發指導意見,首次提出新城建概念,同年在成都等16個城市開展首批試點。

          與此同時,2020年,川建院提出數字化轉型總思路,在大力發展“創意設計、工程管理、工程勘察”三大傳統業務板塊的同時,探索數字業務和以投資業務為核心的X業務。

          在這其中,包括自主知識產權研發的BIM全產業鏈協同工作平臺、綠色低碳樓宇物聯智控平臺、CIM全產業鏈創新應用平臺與數字城市元宇宙服務等各類城市空間綜合服務整體解決方案。

          于企業而言,投身于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浪潮,不僅意味著自身業務新的增長點,更是為整個城市的能級提升添磚加瓦。以城市體檢為例,如果將城市類比為有機生命體,城市體檢就是在為其發現病灶、診斷病因、開出藥方,從而解決在城市發展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過程中,城市展現出的短板和矛盾。

          這也符合川建院“城市空間產業生態圈綜合服務引領者”的全新戰略定位,按照其設想,通過CIM技術支撐的城市空間運營管理平臺,業主方即CIM平臺管理方,在與設計方、施工方、物業運營方等多方的聯動下,統攬建筑、園區、城市等空間,搭建起城市空間場景運營等平臺。

          在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新路徑與總思路下,川建院已經積極投身于城市建設的新階段——成都之內,有首個開工建設的TOD示范項目陸肖站、人北中央商務核心區城市設計、東部新區展示和政務中心等正在或已經展露出城市新風貌的項目;成都之外,亦有江姐故里等地方標桿性項目。

          位于自貢市的江姐故里紅色教育基地 圖片來源: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回望70年,誕生于“一五”計劃開局之年的川建院,又即將走過“十四五”規劃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據悉,在“專家立企,技術報國”精神傳統的薪火相傳之下,川建院將繼續為“中國設計”的品牌構建貢獻專“蜀”創意力量,繼續探索數字化轉型發展新路徑,大觀內外,智“繪”未來。

          文/楊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激情码国产一区 | 日韩欧美国产传媒第一区二区 |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欧美偷拍综合图区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