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7 10:39:58
每日經濟新聞 張強 每經編輯|趙博淵
活動現場 圖片來源: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20世紀建筑遺產是城市共同體的歷史見證,也是“城市更新型行動”所必須面對的城市更新主體,加強其傳承保護的使命尤為重要。9月16日,“第八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推介暨現當代建筑遺產與城市更新研討會”開幕儀式在成都舉行。分論壇“西南建筑遺產保護發展現狀分析評估座談會”(以下簡稱:座談會)在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建院”)舉行,該活動是川建院70周年院慶學術系列活動之一。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修龍,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總建筑師孟建民等知名專家參加座談會。
據悉,在全國行業發展格局中,西南五省市及自治區具優勢的是建筑作品的地域性,按照風土建筑譜系的劃分標準,西南地域建筑屬于同一體系,將本次座談會的主題設定為“西南建筑遺產保護發展現狀分析評估”,旨在通過與全國行業專家的合作交流,促進西南獨特建筑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努力做到“整舊如故,與古為新”。
研討交流環節,多位專家從遺產保護與活化、建筑實踐與思考等方面進行了發言,西南五家省級建筑設計企業設計總師圍繞重慶市、云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建筑遺產實踐進行分享。
單霽翔闡釋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六個要素,一是過去文物保護強調的是文化要素,從泰山開始,自然要素被納入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內,這也需要注重環境整體設計;二是過去文物保護強調對物質要素的保護,如今還要保護文化遺產的非物質要素;三是除了保護寺廟、宮殿等文物之外,現在還要加強對人居環境的保護,比如鄉土建筑、傳統民居以及工業遺產等寄托了人民記憶的場所;四是文化遺產保護不應該設限,應該包括近代直至20世紀、21世紀的遺產保護;五是文化遺產保護還包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六是文物保護往往是靜態的,文化遺產保護強調活態的,不僅關注單體建筑、古建筑群,還要關注人商貿往來的交流廊道,比如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等一些線性文化遺產。
本次活動在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的指導下,由四川大學、川建院、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聯合主辦。座談會聚焦西南建筑遺產保護發展現狀,通過西南五家省級建筑設計企業的案例分享和院士、大師的交流對談,共同探討建筑遺產活化利用的有效方案,推動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的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
據悉,川建院近年在歷史遺存的保護與活化、地域特色的傳承與守護等方面開展許多探索。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金沙遺址博物館公園、邛窯遺址等此類項目的設計重點在于保持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關注持續發展,保留建筑原真信息,植入新的實用功能,從沉浸體驗、情感互通、場景營造等多維度實現遺址演繹與活化,連接過去與未來。在色達洛若鎮游客中心項目中,提取格薩爾建筑文化中典型代表色爾壩藏寨的元素,通過臺地塑造模擬出山地地形,塑造本土特色建筑,與河與山等自然環境充分契合,采用壘石工藝體現地域特色的精神守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