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11 19:32:54
每經記者|董天意 每經編輯|裴健如
“隨著汽車流通行業結構性調整的推進,新能源汽車金融方興未艾,二手車金融、出口金融需求猛增,汽車金融行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創新服務空間。”日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在2023中國汽車金融產業峰會上表示。
近期,消費者洞察與市場研究機構君迪(J.D.Power)發布的《2023中國經銷商汽車金融滿意度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新車、二手車消費金融滲透率均為64%。作為對比,歐美發達汽車市場的消費金融滲透率則超80%。這意味著,國內汽車消費金融市場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對此,中國農業銀行總行信用卡中心副總裁佟春雨表示,2016~2022年,國內汽車金融行業規模從1萬億元增長至2.6萬億元,預計2025年行業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
汽車消費金融滲透率已接近70%
事實上,今年以來,金融市場呈現出新的監管態勢和競爭格局,金融監管日趨規范。同時,相關部門也更加注重發揮汽車金融對拉動汽車消費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前不久,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要持續加大信貸資源投入,加大首貸和信用貸支持力度,開展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主動做好資金接續服務,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規模等一攬子政策支持舉措。
“《通知》為汽車金融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在沈進軍看來,“面對新的市場變化,汽車金融一方面為汽車流通的高效運轉提供了新鮮的血液,通過持續穩定、庫存融資和企業的融資來確保汽車流通行業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汽車消費提供了充足的彈藥。”
據凱達卓越數據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我國豪華汽車品牌的金融滲透率已經達到70%,單車金融毛利的貢獻已超過15000元;主流合資品牌的金融滲透率則超過50%,單車金融毛利超過了4000元;由于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品牌跨越式的發展,自主品牌金融滲透率已經接近主流合資品牌,單車金融毛利的貢獻也超過了4000元。
“全行業汽車消費金融的滲透率也在持續上升,已經達到了65%~70%這樣一個水平,逐步接近發達汽車市場的平均水平。”沈進軍說。
不過,當前我國汽車金融服務供給仍滯后于市場及消費者日新月異的需求變化,金融產品單一性和同質化嚴重,迫切需要推出更多針對不同客戶需求的多元化量身定制的產品。譬如,銀行的消費信貸服務模式的迭代升級以及汽車金融公司的多類型融資租賃產品等。
“雖然汽車的形態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汽車金融產品還是在原來自己的路上走,汽車的生產組織方式和銷售組織方式也不一樣了,但汽車金融進步的速度有一點慢,未來更多有可能在融物上做創新。”廣州廣汽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乾在21世紀汽車產業年會上表示。
2025年國內二手車交易量或追平新車銷量
汽車消費金融滲透率的提升,也在推動著二手車行業的發展。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2023年10月,全國二手車交易量160.90萬輛,環比增長1.09%,月度同比增長19.03%,交易金額為1039.61億元;1~10月,二手車累計交易量1510.08萬輛,同比增長13.26%,與同期相比增加了176.8萬輛,累計交易金額為9637.51億元。
“預計2025年國內二手車交易量與新車銷量比能達到1:1。按照成熟汽車市場經驗,未來國內新車市場或通過二手車置換才能有增量。”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田甜表示。
在存量市場背景下,二手車市場如何盤活?田甜認為:“國際成熟市場是通過金融方式和更好的產品,帶動二手車的發展,甚至直接拉動新車消費。”
上汽通用金融市場公關總監楊蓉蓉則預測,我國二手車市場交易量將保持年10%左右的增速持續發展,二手車金融滲透率增長態勢有望延續。
事實上,隨著二手車轉移登記實行單獨簽注,二手車從資產屬性回歸商品屬性,更利于二手車金融產品的普及以及風險控制。
中信銀行總行交易銀行部汽車金融中心副處長梅笑勤表示,二手車新政實施后,可以將企業二手車交易收入更好地體現在企業財務報表上,如二手車經銷的銷售收入可計入企業會計報表等,這有利于銀行、金融機構對企業二手車業務進行庫融核定,從而得到真實的、更能反映經銷商二手車經營情況的數據。
目前,二手車金融市場玩家主要集中在銀行、汽車金融公司、融資租賃公司、互聯網汽車交易平臺、二手車檢測評估公司等機構中。J.D. Power中國區汽車金融事業部總監楊緒認為,中國汽車金融群雄割據的競爭格局在2023年已初現端倪,未來五年將是中國汽車金融市場優勝劣汰的關鍵五年。
“從事汽車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如果不能主動出擊來滿足經銷商和銷售渠道在新場景下的諸多訴求,如新能源汽車金融、二手車金融、汽車金融增值服務和以汽車為載體的綜合金融服務等,將會在未來的競爭中面臨極大的挑戰。”楊緒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