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 2023-11-17 07:49:48
2023第二十一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將在11月17日-26日開幕,今年的主題為“新科技·新生活”。在超22萬平米的展館內,展示1132臺車型,其中包含59臺全球首發新車、469臺新能源車以及119臺外國品牌展車。從車展陣容看,新能源產品占比超過1/3。
進入電氣化時代,新科技這類話題不再新鮮,電動化產品已逐步被市場接受和認可。銷量表現上,2023年10月中國市場銷售新能源車76.6萬輛,同比增長37.4%;1-10月累計銷售新能源車595.3萬輛,同比增長34.2%。相比于10月和前10月整體市場的銷量表現,新能源車分別占比37.67%和34.47%。
對消費者而言,市場環境的升級直接影響用車體驗,也豐富了使用場景,全面改變了用車生活。面對即將到來的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競爭趨勢必更加明顯,也更加激烈。誰能在接下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汽車產業又將向何方發展?
自主品牌:
有能力、有技術、有市場,缺口碑
對自主品牌來說,在這場新能源車市場爭奪戰中其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部分頭部新勢力品牌在營銷、銷量、市場占有率方面全面超越合資、豪華品牌。這得益于企業在技術、人才領域的大力投入,特別是一些新能源純電動車,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但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部分自主品牌車企急于求成,將產品換代周期一縮再縮,導致市面出現頗多質量差、穩定性差的產品,讓用戶苦不堪言。另外,夸大宣傳、虛假宣傳、“期貨”配置、貨不對板等問題也時常發生。即便擁有相當的技術和市場優勢,但急轉直下的口碑會造成短期內難以彌補的影響。
合資品牌:
技術沉淀不到位,市場認可度不高
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絕大部分均為傳統車企轉型升級而來,受技術限制、市場需求等外在因素影響,不少企業選擇推出“油改電”車型。相比于造車新勢力,在技術、資金、人才儲備方面極度欠缺,打造的“半成品”并不被用戶看好。
與此同時,這些“油改電”產品相應的可靠性、質量穩定性缺乏驗證,引發的投訴案例更是逐年遞增。此外,受開發成本影響,減配、偷工減料、“糖衣”車身……讓原有較高市場地位和市場認可度的合資品牌車型,逐漸被自主品牌替代。
豪華品牌:
技術、配置豐富性價比待提升
說到豪華品牌,自身擁有絕對優勢,不論技術儲備、性能表現還是配置豐富程度,都要高出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在產品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打造了諸多經典傳統燃油車型。
不過,豪華品牌在打造新能源車時,最大的弊端在于成本居高不下。要知道,目前豪華品牌推出了新能源車售價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產品。為了突顯豪華屬性,在做工、用料以及配置上大量堆料。盡管擁有主流頂級芯片、高階駕駛輔助系統或自動駕駛技術等,但消費者在實際用車過程中使用頻率并不高。
此外,對于新能源車這種新時代產品,如果要消費者愿意花費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去體驗相對還不算成熟的技術,不少人還是心有懼意。
說到未來發展,自主品牌在市場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產品穩定性、質量以及服務不先一步提升,會有被合資品牌替代的風險;合資品牌,除在產品用料等方面的質量上應該舍得下功夫外,更應當注重技術領域的提升;豪華品牌,或許應該在現有產品線的基礎上,繼續下探車輛定位以及開發成本,以提升銷量和市場占有率。
汽車市場已經基本完成從傳統機械到電氣化的時代轉變,這從中國質量新聞網收到的汽車類投訴案例就能看出,占比最高的就是電子系統故障。在新能源車領域,電子系統故障堪稱千奇百怪,危害性甚至比傳統內燃機車型更高。對即將到來的2024年,企業依舊會將產品電氣化、智能化、網聯化的領域發展放在首位,消費者購車時不要只被五花八門的配置迷惑,時刻得保持清醒。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