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海關總署: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24 22:47:23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楊歡 盧祥勇    

          日本福島核事故是人類歷史上僅有的兩次7級核事故之一。雖然遭到多方反對和批評,但就在當地時間8月24日下午1點,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正式啟動。

          8月24日,在日本正式開始排放核污染水后,中國海關總署發布關于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的公告。

          公告稱,為全面防范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風險,保護中國消費者健康,確保進口食品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有關規定,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有關規定,海關總署決定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

          8月24日,商務部召開8月第2次例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日本政府單方面強行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是無視國際公共利益的極端自私和不負責任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強烈譴責。日方此舉將對全球海洋環境造成不可預測的破壞和危害,也將進一步加劇日本食品農水產品的安全風險。中國政府一貫堅持人民至上,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130多萬噸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將排入大海,預計持續時間長達30年。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連的,全球生態系統也是物質循環的。作為鄰國的我們,能否在國內核環境的安全監測預警方面有所行動?

          8月24日,日本民眾手持“不許將污染水排入大海”等標語在東京電力公司總部前集會,抗議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無視民意啟動核污染水排海 新華社圖

          “排海不一定是最優解”

          2011年3月11日,一場里氏9.0級的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對日本福島核電站造成毀滅性打擊。事故發生后,核電站積聚了大量核污染水,而且越累越多。

          十年后,東京電力公司說,放核污染水的儲罐已經滿了。2021年4月日本政府首次宣布,將核污染水通過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過濾后排入大海,整個排放預計于2041年至2051年福島核電站完成反應堆廢除工作前結束。

          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核污染水排海,前所未有。

          “排海并不一定是處置核污染水的最優選擇,還有其他替代方案需要研究。”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而且根據涉事的東電之前的表現,其處理核污染水的公信力、可信度也令人質疑。”

          日本雖然把核污染水排入自家門口的海洋里,降低了對自身陸地的影響,但在強大季風、洋流等因素的“助力”下,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會隨之擴散。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3年后美國和加拿大將遭到核污染影響,10年后污染蔓延全球海域。

          “核心問題是濃度”

          若日本執意排放,身為鄰國,核污染水多久會影響我國近海、沿海?

          根據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的模擬結果,核污染水在排放后240天,放射性物質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

          另外幾位核領域學者則提到,“根據洋流的方向,濃度更高的部分會先抵達北美西海岸,再順著阿拉斯加暖流和加利福尼亞暖流來到赤道附近,經過稀釋后流向我國沿海方向。”

          在馬軍看來,影響我國的早與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觀察,而討論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放射物質的濃度。

          一位從事核動力研究的人士也提到,若嚴格按照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測分析報告,原則上來講排放的核污染水會去除一些超重原子半衰期長的放射性物質,再行排放,留下來以氚為主的放射性物質。按照日本方面上報的劑量,“經過太平洋的稀釋,原則上短期不會造成輻射劑量的大幅上升和超過上限的問題”。

          “扎牢自己的‘籬笆’”

          洋流方向與排放濃度,左右著“核污染水排放對我國形成多大影響”的結論。馬軍認為,當日本執意排放后,我國還得“扎牢自己的‘籬笆’”。所謂“籬笆”,就是我國布局在多個城市的核輻射預警監測網絡。

          記者查詢到,2007年出臺的《全國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建設標準》里,將全國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分為了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級四個級別。而且,無論省內有核設施還是無核設施,都有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

          有媒體報道,到2011年福島核泄露事故發生時,這張安全網已經“織就了近30年”。彼時,“全國36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328個陸地輻射監測點,涵蓋了除河南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會城市和青島、大連、丹東、威海等重點城市,此外,在核電站和各類核反應堆周圍還設置了28個國家重點監管的核環境安全預警站點……構成了中國核輻射預警網絡的雛形”。

          目前,我國民眾可以實時查到這些站點的環境輻射數值。

          馬軍給記者發來一張“蔚藍地圖”中的輻射監測地圖。“地圖上呈現的是部分國內監測站點的數據,源自生態環境部布設監測站點所公開的連續監測數據;國際數據則來自國際方面的發布。”馬軍介紹稱,我國的輻射監測對象包括環境γ輻射劑量率、空氣、水體、土壤、環境電磁輻射等等,這些數據除了進行地圖式的實時呈現,還會出具成年度報告等。

          從相關輻射監測地圖中可以看到,全球目前有兩處“烏紅點”(>3000nGy/ h、nSv/h),一個在切爾諾貝利,另一個就在福島。

          記者還注意到,城市也在逐漸補齊應對核輻射的體系。今年2月,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印發了《上海市處置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將上海市處置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響應等級分為四級: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分別對應特大、重大、較大和一般核與輻射事故。其中提到“當周邊國家的核設施發生事故時,市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應急監測,重點是大氣放射性、水體放射性和環境輻射水平”。

          “加大信息公開力度”

          當然,隨著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這道“籬笆”也需要不斷加固。

          前述從事核動力研究的人士建議,“監測輻射值是比較成熟的技術。但個人認為,可以增加遠洋監測站點,并與近海、沿海監測結果結合分析,這樣能更加從容地應對。”

          馬軍則給出了“加大信息公開、透明的力度”和“加強監測”方面的建議。

          首先,要嚴正呼吁排放后續信息的公開、透明力度,包括日本方面處理裝置運行情況、監測情況、排放情況等。

          同時,我國要加強監測,及時識別風險,做好風險管控。比如可以根據事態變化,加強對海水、海洋生物、海產品等領域的監測力度,以及加大常規監測的頻次,“避免對民眾帶來危害,這是我們要去強化的工作”。

          “嚴正提出我們的要求,但同時避免陷入恐慌。”這是多位核領域學者的共同看法。

          記者注意到,為了確保消費者安全,中國海關已經在上個月宣布禁止包括福島在內的日本10個都縣相關食品的進口,同時100%嚴查來自日本的水產品等食品進口。相關信息顯示,中國香港、澳門地區也宣布了類似舉措,并從24日開始施行。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日本福島核事故是人類歷史上僅有的兩次7級核事故之一。雖然遭到多方反對和批評,但就在當地時間8月24日下午1點,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正式啟動。 8月24日,在日本正式開始排放核污染水后,中國海關總署發布關于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的公告。 公告稱,為全面防范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風險,保護中國消費者健康,確保進口食品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有關規定,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有關規定,海關總署決定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 8月24日,商務部召開8月第2次例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日本政府單方面強行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是無視國際公共利益的極端自私和不負責任的行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強烈譴責。日方此舉將對全球海洋環境造成不可預測的破壞和危害,也將進一步加劇日本食品農水產品的安全風險。中國政府一貫堅持人民至上,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130多萬噸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將排入大海,預計持續時間長達30年。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連的,全球生態系統也是物質循環的。作為鄰國的我們,能否在國內核環境的安全監測預警方面有所行動? 8月24日,日本民眾手持“不許將污染水排入大海”等標語在東京電力公司總部前集會,抗議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無視民意啟動核污染水排海新華社圖 “排海不一定是最優解” 2011年3月11日,一場里氏9.0級的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對日本福島核電站造成毀滅性打擊。事故發生后,核電站積聚了大量核污染水,而且越累越多。 十年后,東京電力公司說,放核污染水的儲罐已經滿了。2021年4月日本政府首次宣布,將核污染水通過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過濾后排入大海,整個排放預計于2041年至2051年福島核電站完成反應堆廢除工作前結束。 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核污染水排海,前所未有。 “排海并不一定是處置核污染水的最優選擇,還有其他替代方案需要研究。”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而且根據涉事的東電之前的表現,其處理核污染水的公信力、可信度也令人質疑。” 日本雖然把核污染水排入自家門口的海洋里,降低了對自身陸地的影響,但在強大季風、洋流等因素的“助力”下,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會隨之擴散。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3年后美國和加拿大將遭到核污染影響,10年后污染蔓延全球海域。 “核心問題是濃度” 若日本執意排放,身為鄰國,核污染水多久會影響我國近海、沿海? 根據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的模擬結果,核污染水在排放后240天,放射性物質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 另外幾位核領域學者則提到,“根據洋流的方向,濃度更高的部分會先抵達北美西海岸,再順著阿拉斯加暖流和加利福尼亞暖流來到赤道附近,經過稀釋后流向我國沿海方向。” 在馬軍看來,影響我國的早與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觀察,而討論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放射物質的濃度。 一位從事核動力研究的人士也提到,若嚴格按照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測分析報告,原則上來講排放的核污染水會去除一些超重原子半衰期長的放射性物質,再行排放,留下來以氚為主的放射性物質。按照日本方面上報的劑量,“經過太平洋的稀釋,原則上短期不會造成輻射劑量的大幅上升和超過上限的問題”。 “扎牢自己的‘籬笆’” 洋流方向與排放濃度,左右著“核污染水排放對我國形成多大影響”的結論。馬軍認為,當日本執意排放后,我國還得“扎牢自己的‘籬笆’”。所謂“籬笆”,就是我國布局在多個城市的核輻射預警監測網絡。 記者查詢到,2007年出臺的《全國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建設標準》里,將全國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分為了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級四個級別。而且,無論省內有核設施還是無核設施,都有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 有媒體報道,到2011年福島核泄露事故發生時,這張安全網已經“織就了近30年”。彼時,“全國36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328個陸地輻射監測點,涵蓋了除河南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會城市和青島、大連、丹東、威海等重點城市,此外,在核電站和各類核反應堆周圍還設置了28個國家重點監管的核環境安全預警站點……構成了中國核輻射預警網絡的雛形”。 目前,我國民眾可以實時查到這些站點的環境輻射數值。 馬軍給記者發來一張“蔚藍地圖”中的輻射監測地圖。“地圖上呈現的是部分國內監測站點的數據,源自生態環境部布設監測站點所公開的連續監測數據;國際數據則來自國際方面的發布。”馬軍介紹稱,我國的輻射監測對象包括環境γ輻射劑量率、空氣、水體、土壤、環境電磁輻射等等,這些數據除了進行地圖式的實時呈現,還會出具成年度報告等。 從相關輻射監測地圖中可以看到,全球目前有兩處“烏紅點”(>3000nGy/h、nSv/h),一個在切爾諾貝利,另一個就在福島。 記者還注意到,城市也在逐漸補齊應對核輻射的體系。今年2月,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印發了《上海市處置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將上海市處置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響應等級分為四級: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分別對應特大、重大、較大和一般核與輻射事故。其中提到“當周邊國家的核設施發生事故時,市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應急監測,重點是大氣放射性、水體放射性和環境輻射水平”。 “加大信息公開力度” 當然,隨著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這道“籬笆”也需要不斷加固。 前述從事核動力研究的人士建議,“監測輻射值是比較成熟的技術。但個人認為,可以增加遠洋監測站點,并與近海、沿海監測結果結合分析,這樣能更加從容地應對。” 馬軍則給出了“加大信息公開、透明的力度”和“加強監測”方面的建議。 首先,要嚴正呼吁排放后續信息的公開、透明力度,包括日本方面處理裝置運行情況、監測情況、排放情況等。 同時,我國要加強監測,及時識別風險,做好風險管控。比如可以根據事態變化,加強對海水、海洋生物、海產品等領域的監測力度,以及加大常規監測的頻次,“避免對民眾帶來危害,這是我們要去強化的工作”。 “嚴正提出我們的要求,但同時避免陷入恐慌。”這是多位核領域學者的共同看法。 記者注意到,為了確保消費者安全,中國海關已經在上個月宣布禁止包括福島在內的日本10個都縣相關食品的進口,同時100%嚴查來自日本的水產品等食品進口。相關信息顯示,中國香港、澳門地區也宣布了類似舉措,并從24日開始施行。
          日本 水產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在线观看 | 日本日本乱码伦不卡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一区 | 在线看午夜福利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