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08 22:26:44
每經記者|楊卉 楊煜 李少婷每經編輯 易啟江
轉折和逆襲被反復期待著。
前后跨越20年,“東北振興”這一宏大命題,日前似乎遇到一個極佳的觀察時點——
如果說今年一季度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GDP增速集體跑贏全國,大家還在擔心可能是曇花一現的話,隨著近日半年經濟數據的出爐,人們開始壓抑著興奮小心揣度,期待太久的振興是不是有了明晰的印跡?
今年上半年,東北三省的經濟表現盡管有明顯分化,但整體數據仍然好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吉林上半年GDP增速達7.7%,高居全國第四名,與發達地區長三角省份相比,僅次于上海,比江、浙、皖分別高出1.1個百分點、0.9個百分點、1.6個百分點;和其他發達地方相比,也毫不遜色,比北京、廣東分別高出2.2個百分點、2.7個百分點。遼寧GDP增速為5.6%,高于全國平均值0.1個百分點;黑龍江增速稍低于全國平均值,但仍達4.7%。
而作為東北振興的“先鋒”城市沈陽,多項經濟指標正在重回“第一方陣”,其GDP、規上工業增加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三項指標增速,均位于副省級城市前三位。
人們關注的振興印跡不僅來自統計維度上的數據,奔忙在生活里的東北人,猛然駐足,也發現了家鄉與以往有些不同。
離開遼寧盤錦到北京打拼二十余載,在很長的時間里,張艷梅對家鄉的記憶,還停留在綿延連片的稻田、胳膊合抱粗細的天然氣管道上。他們夫妻二人抵達北京后的第一筆生意,就是賣東北大米。
背井離鄉多年,張艷梅仍熱切地關注著家鄉的每一次房價波動,設想著回鄉后可能面對的現狀。近日里,提起自己家鄉優勢,就算理不清彎彎繞繞,多少也能插上一嘴:“現在(盤錦)發展得可好了,我們那會還只有挨著油田的村用(天然氣),現在從國外進口以后,家家戶戶都用上啦。”
若擬作人物,東北三省一定是小說家筆下主角的不二之選,因為“人物底色”足夠復雜:從肩負“共和國長子”的榮耀,到工廠不興、城市不旺,衰退似乎很快,振興卻很漫長。
那么,東北三省的振興,現在能感受到了么?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東北三省,試圖在黑山白水之間尋求回應。
石墨產業已成為支撐鶴崗發展僅次于涉煤產業的第二大產業。圖為鶴崗蘿北一家石墨公司選礦車間 每經記者 楊卉 攝
產業調整“想你的風吹到了鶴崗”
承接著張艷梅鄉愁的遼寧盤錦,是無數東北城市發展的縮影之一。“糧倉”“重工業”“石油”三個東北關鍵詞就占去了兩個。
談起20年前的背井離鄉,張艷梅的考量很現實:家那邊沒廠,工作機會少,農業機械化后種地用不了幾個人,守著一畝三分地在土里刨食,收入還是有限。于是,將仍在上學的兩個兒子留在老家,夫妻二人開始了漫漫“北漂”路。
還有很多東北人也和張艷梅夫婦一樣,他們拖著行李,在對家鄉無限留戀中,又帶著新的希望奔赴他鄉。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東北三省總人口接近1億人,規模依然較大,但比十年前減少約1100萬人。此外,三省常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10年間也下降明顯。
人口流失的原因是綜合的,但與經濟發展不無關聯。
新中國成立初期,盤錦褪去“南大荒”標簽,在蘆葦蕩里建起了農場。機遇接連不斷,1964年,東風農場黃金帶屯確定了遼河平原上第一口探井的準確位置,拉開了整個遼河油田的創業序幕,盤錦也變身為“油氣倉”。
彼時,張艷梅所在的村里,家家戶戶出了自家院門就是燃氣管道。
資源是這片黑土地得到的最好饋贈,卻也在往后的幾十年里成為某種程度上束縛著無數東北人的網。
抓了一手好牌的東北,在資源優勢式微、甚至有的已枯竭的這些年來,一直在學習如何打出另一手好牌。
今年6月30日,盤錦市人民政府印發《盤錦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再提優化能源結構:超前布局氫能,推廣氫能在交通、發電、供能、工業等領域的應用,帶動全產業鏈技術進步與產業規模化、商業化發展。
但新舊產業共生,動能轉換尚不穩定,不只出現在盤錦。
“想你的風吹到了鶴崗。”
火遍全國的“想你風”網紅打卡路標,來到鶴崗后并不"吃香",與旁邊奶茶店的宣傳牌一同擠在廣場背面人流稀少的小巷子里。讓外來游客“競折腰”的引流量模式,進入鶴崗后顯然還在“試探期”。
黑龍江省鶴崗市,是名副其實的邊陲小城,它上一次站在輿論場的中心,還是因為“白菜價”買房的消息——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當地經濟基本面的體現。
上世紀開始,鶴崗的主心骨就是煤礦,同雞西、雙鴨山、七臺河一道,并列為黑龍江的“四大煤城”。直到2011年,鶴崗被確定為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此后的十年里,煤礦批量關張、人口流失、房價下跌輪番上演,這里甚至一度成為全國第一個實施財政重整的地級市。
但在今年一季度,鶴崗的GDP增速卻一舉超越全國4個百分點,達到8.5%。這樣的反差令人意外。
而這一輪增長仍然來源于傳統資源優勢——煤。
鶴崗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楊化銘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去年以來,面對國際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鶴崗鳥山等煤礦一系列優質產能充分釋放,穩定了區域能源供給,強勢拉動了全市經濟快速增長。
楊化銘介紹,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5個百分點,主導行業煤炭開采洗選業增長26.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2%。
一季度涵蓋深冬初春,正是煤炭行業的旺季,但季節性紅利總有消失的時候——作為鶴崗經濟的依仗,煤炭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鶴崗現象與東北三省的命運相映照:過于依賴某些產業,但后續增長乏力。
在那場衰退之下,人們不得不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該“回頭”還是“向前看”?
1996年10月,在雞西非金屬礦工業公司吃“國糧”的王貴路正面臨這樣的抉擇。
雞西,同鶴崗一樣,是黑龍江的大煤城。彼時,由于消耗性資源有限,加上運營機制受限,雞西非金屬礦工業公司最終宣告停產,2000多名員工前路未知。直到兩年后,礦上的采礦、選礦石墨生產線被原本就是做石墨出身的趙亮及其父親承包,成立了溢祥石墨公司,王貴路和不少老員工一并加入溢祥,才堪堪與“下崗潮”擦身而過。
另一邊,鶴崗市蘿北縣政府也在為城市的“命運”奔走。2004年,因雞西溢祥石墨資源越來越少,溢祥石墨高層動了遷移的念頭,開始頻繁外出考察各地石墨資源,恰好在一場活動中遇上了前來推介自家石墨資源的蘿北縣政府人員。
不過,蘿北的石墨真正賣上價,是近十年新能源產業帶動鋰電池需求高漲之后。
王貴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鋰電池負極材料企業對球形石墨的要求是粒度越來越窄,振實越來越高。蘿北的石墨原礦密度高,天生有優勢,價格的競爭優勢就顯現了。”
2022年7月18日 ,中國石墨(子公司之一為位于蘿北的黑龍江省寶泉嶺農墾溢祥石墨有限公司,股票代碼:HK02237,市值:13.44億港元)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鶴崗市首家上市企業。
據楊化銘介紹,全國新能源動力電池80%的天然石墨負極材料,以及貝特瑞、三星、LG等電池企業所用天然石墨,大部分來自鶴崗,石墨產業已成為支撐鶴崗發展僅次于涉煤產業的第二大產業。
不過,盡管東北三省多次提出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但傳統重工業的比重仍然較高。
最新統計年鑒顯示,2021年,吉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汽車制造業的營業收入便達到7059.5億元,占比48%;同一年,遼寧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以及汽車制造業三大行業的營收合計占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的44%。
培育新興產業成為主力“發動機”需要過五關斬六將。還是以蘿北的石墨產業構建為例,當地預計2025年總產值將超過100億元。而在走訪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蘿北的石墨產品其實相對單一,多以銷售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偏低,石墨企業在深加工上受環境等因素限制,無法就近建廠。
2021年,蘿北縣政府出面,幾番洽談后引進了中國五礦集團,意在推進當地石墨產業鏈一體化。當前蘿北經開區正在建設污水處理廠項目,有望解決產品附加值偏低等問題。此外,政府方面還將加快推進亞行污水處理廠、大型尾礦庫、鴨蛋河水庫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生產要素保障。
產業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舊動能的轉換需要持久澆灌。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也指出,新興產業要發展起來需要很多的配套條件,如上下游的建立、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還要具備價格、成本優勢等。
肖金成強調,東北發展新興產業關鍵在于厘清是誰在發展:“是企業來發展,是投資者來發展,不是政府來發展。政府提出產業多元化等規劃沒有問題,但是能不能真正發展起來,要看市場的選擇。”
海鮮已成為琿春最新“社交名片” 每經記者 楊卉 攝
國際貿易 迎來對外開放新窗口?
6月初的清晨,天剛麻麻亮,田琳就爬了起來,聯系地接社確認每個團隊成員,準備橫幅,然后匆匆坐車前往琿春口岸。
吉林琿春口岸同時連接中俄朝三國,受疫情影響,三年來與邊貿、旅游業沾邊的產業都處于停滯狀態。直到今年俄羅斯與中國簽證政策調整后,大批游客再次涌進了琿春口岸。
本地導游小張時隔多年重新說起俄語,面對游客時侃侃而談,轉回頭又是一臉靦腆的笑。談及“重操舊業”的感受,小張難掩興奮:“肯定很激動呀,終于又有活干了!”
吉林省人民政府官網披露的數據顯示,自1月8日中俄琿春公路口岸恢復客運通關后,出入境人員流量持續上升。據新華社報道,截至6月26日,琿春公路口岸共驗放出入境人員7.3萬余人次,交通運輸工具1.6萬余輛次。
中俄民間交往的熱度在逐步復蘇。
“那邊(俄羅斯)現在什么都缺,中國日用品性價比也高,游客來了就買買買,每人限帶25公斤。吃的、喝的、用的,最近琿春的大小商鋪,米面糧油、鞋襪衣物、水果零食,都賺到些錢了。”藍天酒店經理劉權說道,今年俄羅斯與中國簽證政策調整后,直到最近一個半月,酒店業務開始有明顯增量,近期更是基本被俄羅斯游客“包圓”,比疫情前(俄羅斯游客)還增長了約三成左右。
消化著客流激增喜悅的同時,劉權也被客群變化搞得有些措手不及,酒店內部張貼的宣傳海報還是朝鮮風格,樓梯口貼滿的卻是俄語團隊行程單。
記者在琿春還看到,來自俄羅斯等地的帝王蟹、板蟹、梭子蟹正在改變本地居民的飲食結構,一座不臨海的城市,反而讓海鮮成為最新的“社交名片”。
工業之外,貿易是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的一大馬車,而俄羅斯正是一輛大馬車。
今年以來,整個東北三省在對俄貿易方面大放異彩,通商要道再現車水馬龍,對外開放打開新天地。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東北三省對俄羅斯的出口總額達到272.92億元人民幣,黑、吉、遼三省對俄羅斯的出口總額增速分別達到94.3%、325.4%和64%。其中,黑龍江和吉林對俄出口增速均高于全國水平(91.7%)。
俄羅斯中國總商會會長、中誠通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立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俄烏沖突后,歐美把俄羅斯剝離出貿易體系之外,這直接導致俄羅斯將更多地參與中國主導的貿易體系。由此,東北地區與俄羅斯經貿合作也面臨機遇。
“中國能夠提供俄羅斯所需的95%以上商品,而且質量更好,價格更便宜。在消費品領域,中國生產的手機、電腦、汽車等消費品在俄羅斯熱銷。除了消費品和輕工業產品,俄羅斯國民經濟運行所需要的各種設備、零部件也可通過東北地區輸入。”周立群說。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也提及,中俄貿易高度互補,這種互補是長期發展的基礎。俄羅斯的產業結構不完整,中俄貿易中,我們給俄方提供了很多工業品,比如很多新能源汽車就賣到了俄羅斯。
除此之外,周立群分析認為,俄羅斯在發展遠東地區方面有著政策上的明確支持,這將帶動俄遠東地區的需求增長,東北地區可以加強和遠東地區的貿易合作,共同分享俄遠東發展的紅利。
5月,海關總署批復同意吉林省擴大內貿貨物跨境運輸業務范圍,增加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中國舊稱“海參崴”)作為內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自6月1日起實施,被視為東北振興與中俄合作的又一節點。
錯過了上世紀的改革開放,俄羅斯會是東北三省對外開放的新窗口嗎?
面對這個問題,可以樂觀,但需要意識到,當前的外貿增長可能不會總是高歌猛進。
在白明看來,俄烏沖突后,俄方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選擇面縮減,當前的中俄貿易發展有一定特殊性。中俄貿易“未來肯定是有潛力的”,但更具可持續性的互補挖掘仍然需要從產業基礎上步步對接。
即便中俄貿易持續迸發,東北三省在其中要想成為最大受益者,還有不少功課要做。
“東北三省的受益更多是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但長三角、珠三角一帶是從產業上受益,它們能提供的產品更多。”白明認為。
東北三省產業培育需要時間,配套設施、人力的完善與“喚醒”也需要再努把力。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琿春當地一些外貿從業者認為,內貿跨境運輸仍然存在發展痛點。
延邊泰達國際商貿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鄒金波在吉林琿春扎根貿易行業十多年,據他介紹,如果貨物當天中午從琿春裝車走陸路,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到大連,三天后大概就能到廣州、廈門、寧波等地,“內陸運輸的價格已經被席卷的電商打了下來,這條路方便又便宜。”
“但若走內貿海運,先從琿春運到俄羅斯,再從俄羅斯運到上海和寧波,可能需要15天甚至25天。”鄒金波說。
在從業者看來,目前俄羅斯(外貿)最大的問題是通關難。鄒金波表示,他上個月就有一批貨“流浪”在口岸,半個月左右才順利通關發走。
不過,來自俄羅斯的機遇還能再拔上一拔,比如資源互通。這方面,受益的百姓更有發言權。張艷梅即便已離鄉來京多年,但提起自己家鄉優勢,也能插上一嘴:“現在(盤錦)發展得可好了,我們那會還只有挨著油田的村用(天然氣),現在從國外進口以后,家家戶戶都用上啦。”
張艷梅談到的資源互通,在今年要更為明顯。4月19日,國家油氣基礎設施重點工程——雙臺子儲氣庫雙向輸氣管道工程成功投產。該管道工程連接了遼河儲氣庫群與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投產后,管道日輸氣能力達6810萬立方米,可有效解決遼河儲氣庫群外輸瓶頸,增強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供應的穩定性。
白明也指出,從整體發展的角度看,東北三省需要借助類似“一帶一路”“上合組織”這類平臺型合作機制,讓發展擁有載體,同時還要創造出入境、物流等條件恢復邊貿,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優勢。
國企改革 還有個“漫長的季節”
背井離鄉多年,張艷梅也不是沒想過回頭。她熱切地關注著家鄉的每一次房價波動,設想著回鄉后可能面對的現狀。但即便鄉愁再濃,她也還要為目前已值壯年的兩個孩子打算。
“家里哪有什么好單位,再說有的單位,也并不是誰都能進去的。現在年輕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張艷梅雖然也認可家鄉越來越好,但目前那里可提供的就業機會,顯然還不能讓她滿意。
正如網劇《漫長的季節》那樣,在東北文學中,國企改制帶來的“下崗潮”流淌著辛酸和無奈,充斥在無數家庭之間,伴隨著老工業基地的沒落,構成了東北振興的情感底色。
談東北振興,繞不開象征著昔日榮光的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也繞不開戰略新興產業的布局。
歷史積淀和現實要求,使得國資在東北經濟中始終發揮著扛鼎作用。
放眼東北三省,國有經濟的比重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大慶油田、一汽“打噴嚏”,全省經濟就“感冒”。在這句流傳甚廣的論斷里,可以一窺央企國企在東北經濟中的強大影響力。
以遼寧為例,該省產業偏重、偏“黑”,三大產業(石油化工、裝備制造、冶金)占工業總產值超75%;而這些產業中,國企是主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東北三省當前約180家上市公司,其中國資為實控人的有70家,占比超過三成。這些國資上市公司一季度平均研發費用是整體平均水平的1.47倍,一季度平均營收是整體平均水平的1.45倍,平均歸母凈利潤是整體平均水平的1.09倍。
由此,要談東北振興,就不能不談國企改革。
東北國企應該怎么改?
肖金成總結道,東北國有企業有三大“包袱”,都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遺留下來的,包括債務包袱、“企業辦社會”的包袱,以及企業富余職工的包袱。“東北振興首先應該給這些企業‘卸包袱’、輕裝上陣,才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與同類市場主體競爭。”
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肖斌曾前往多家東北央企國企調研。他認為,除開公益性國企之外,參與市場競爭的國企還要加速資源流轉,尤其是一些超巨大的央企,在解決“企業辦社會”等遺留問題過程中,既需要經歷一個去行政化、釋放市場主體活力的過程,同時也要保障不會對正常的社會治理構成嚴重沖擊。
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的改革令肖斌印象深刻。以績效評估體系為例,管理崗最多只能拿到績效最高級別的次一級,往往是一線的工人崗、研發崗、市場崗能拿到最高評級。肖斌指出,發展裝備制造業就要在這些關鍵領域、關鍵環節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尊重勞動、尊重創造。
據中車長客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公司推廣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破除“鐵飯碗”思想,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重獎成功,引導各類人才用業績說話。
改革先鋒的示范作用有待推廣,當前仍有央企國企依然存在自主創新不足、行政化等問題。
東北經濟成長于計劃經濟時期,改革開放又以東南沿海地區為橋頭堡。數十年積淀下的體制機制與群眾心理基礎,要想“改頭換面”并非易事。
肖斌坦言,目前在東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有待充分發揮。
“現在東北主要的市場主體依然是國有企業,強化市場配置功能,一方面就是要增加異質化的市場主體,要不斷引入包括外資在內的非公經濟,與國有企業共同形成良性循環;同時還要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有的市場配置功能,也就是國有企業作為特殊市場主體對其他市場主體的引導和帶動作用,當好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鏈長,在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和安全支撐等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長光衛星就屬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該公司由吉林省政府、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社會資本以及技術骨干出資成立,是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通過‘混改’真正實現產學研的結合。”肖斌說道。
在更深的變革之中,需要激發更多市場的力量。
肖斌表示,“要讓市場更加有效,其實政府要更加有為,要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人來投資。”
肖金成進一步分析指出,投資環境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其中,軟環境包括法治環境、政府官員的服務態度、創業氛圍等。而在硬環境方面,盡管東北鐵路、機場、高速公路齊全,但企業要落地生根還需要產業園區內的各類地上、地下設施實現“九通一平”,這就需要政府進行投資建設。
從“投資不過山海關”到未來“投資就到山海關”,資本的涌入、產業的構建以及人才的回歸是個生態工程,東北還要走過一路荊棘。
不過,就算披荊而行,這條路也要走,還要快步走。因為“山好、水好、哪哪都好”的東北,仍然是一片沃土,離開的“張艷梅”們一直期待著,有一天能帶著兒孫回到家鄉,孩子們不必背井離鄉就能擁有更光明的未來。(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艷梅為化名)
/ 記者手記 /
當振興從數據變成就業和機遇時 更多“張艷梅”才能不拋棄自己的故鄉
出走東北四年,來來往往見過了很多人,很多事。最近的一次,站在南方某個無人販售的便利店里,我想起了自己尚不能使用網絡叫車平臺的故鄉。
懷揣著一季度令人振奮的經濟數據,記者滿懷期待地再次踩上這片黑土地,下礦山、鉆煤礦、趕大集……觀察東北現在最真實的樣子。
采訪過程中,記者多次攔住當地百姓,如超市工作人員、煤礦退下來的老人、未至而立的本地人、外貿企業負責人等,問出這個問題:“是否感受到東北在振興?”他們對振興的體感似乎并不明顯,不過談起日益向好的數據和近在咫尺的機遇,大家又是興奮和期待的。外貿商人期待口岸進一步放開,酒店經理憧憬更多商務和旅客到來,待業年輕人希望高新技術能向北對接……
如果說經濟數據普通人難以估量,那生活質量一定是可以衡量的。談及“是否在最近幾年里感受到生活質量明顯提升”這個話題,大部分東北人的回答都是自得其樂,畢竟在那里已不用為生活奔波。
只是東北有點特殊,這里的生活節奏很慢,房價不貴,但壓力也不小。從就業看,除了“考編”和進廠,月薪幾千還能交社保甚至還能專業對口的機遇,無差別地冷待所有人。正如文中張艷梅擔心的就業問題,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在這里扎根的太少,做買賣、打零工,是很多東北中年人的寫照。他們的上一輩見證了家鄉的輝煌,留下了寶貴的資源財富,留下了謀變的任務。當振興從數據變成就業和機遇時,更多“張艷梅”才能不拋棄自己的故鄉。希望在這輪復蘇里,無論是交通還是科技甚至是娛樂,東北都可以走出自己的速度和模式。
一個熱愛自己故鄉和腳下土地的東北人,不該只愛它的樣子,更期待能愛上樂在其中的自己的樣子。
(每經記者張海妮、張懷水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