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中國荒漠化治理的“榆林方案”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21 22:27:26

          荒漠化治理是世界難題,而中國治理荒漠化的實踐,榆林治沙可謂濃墨重彩的一筆,70年治沙的經驗和實踐,為中國乃至世界貢獻了榆林智慧和方案。

          榆林,這座向來以能源出名的城市,這次因為治沙站而備受矚目。

          每經記者|張靜  張文瑜    西安    每經編輯|賀娟娟

          2021年,國家層面將治沙問題納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中。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則強調,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

          近日,第2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主場紀念活動在榆林舉行,數百位防沙治沙專家齊聚,探討與分享全球防治荒漠化的經驗及成果。

          圖片來源:榆林日報

          荒漠化治理是世界難題,而中國治理荒漠化的實踐,榆林治沙可謂濃墨重彩的一筆,70年治沙的經驗和實踐,為中國乃至世界貢獻了榆林智慧和方案。

          榆林,這座向來以能源出名的城市,這次因為治沙站而備受矚目。

          毛烏素變綠洲

          在蒙語中,“毛烏素”意為“不好的水”“寸草不生之地”;而黃河流域陜西段處于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腹地,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域。

          身處毛烏素沙地南緣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榆林,除了豐富能源外,黃沙漫天是多數人眼中的刻板印象。

          1950年以來,榆林開始治沙造林,幾代人接力挺進沙漠、壓沙造林,創造了中國治沙史上毛烏素沙地變綠洲的“榆林奇跡”。

          圖片來源:榆林日報

          石光銀與荒沙抗爭了大半輩子,在他的帶領下,毛烏素沙漠南緣筑起一條長百余里的“綠色長城”。

          治沙女英雄牛玉琴和丈夫變賣家產,在缺技術、缺勞力、缺資金的情況下開始了人與沙的較量,如今70多歲依然每天站在植樹造林的第一線。

          張應龍放棄北京外企高管工作回鄉治沙,提出毛烏素沙地治理3個階段——防沙治沙、護沙用沙、生態循環利用,為沙地治理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從代表性治沙人物的故事中,能窺得榆林治沙群像的一隅,亦窺見榆林70年漫長艱苦治沙,堅持“北治沙、南治土”,逐漸探索出治沙造林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1949年至1965年治沙初期,榆林人民總結出引水拉沙、搭設障蔽、建淤地壩等治理措施,引種篩選馴化出樟子松、紫穗槐、沙打旺等樹種和草種”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立榮向粉巷財經表示。

          1958年,榆林試驗飛播造林。20世紀六七十年代,榆林市組織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大會戰。1978年,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榆林被納入重點建設區域,開啟空間治理“綠色革命”。

          70年來,榆林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探索出植治、水治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兼顧,喬、灌、草相搭配的科學治理模式,總結出引水拉沙、引洪漫地、搭設沙障、前擋后拉、樟子松“六位一體”造林等可復制的技術措施。

          十八大以來,榆林則接連開展“三年植綠大行動”“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國土綠化五年行動”等治沙造林行動,奠定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

          2019年,榆林市出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決定》,同年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開啟了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2020年,榆林啟動“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計劃用3年完成新造林及低效林提升改造50萬畝;2021年,榆林再次確定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實施國土綠化行動,擴容“塞上森林城”覆蓋范圍。

          2022年,榆林建成生態振興示范點20個、森林村莊50個、美麗鄉村50個。

          如今,這座曾經飽受沙漠化危害的塞上名城,如今森林覆蓋率已從0.9%提升到現今的36%,取得的沙化土地治理率高達93.24%。

          此前嚴重影響陜北人民生產生活的毛烏素沙地變為生態環境優良的綠洲,也將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取得了功在當代的巨大成就。

          二次綠色“革命”

          榆林治沙不僅創造了黃沙變綠洲的生態奇跡,其生態治理目前已經走入了“淺綠”到“深綠”的新階段,巨大的生態環境、社會民生、產業經濟效益開始隨之溢出。

          數據統計,榆林已經全市建成了16個城郊森林、生態公園和6個自然保護區,每年的沙塵天氣數量更是由100多天下降到10天左右,人居環境和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十幾年前第一次來榆林的時候,只有一點綠覆蓋在沙漠表面上,前年又來了一次,當時看到榆林不僅有草還有樹,這次來發現比我前年來又綠了,不介紹的話,真以為到了一個江南城市。”三次來榆林的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對榆林的變化印象深刻。

          進入黃河的泥沙量也不斷減少,“黃河水變清了”等感嘆不時見諸報端,往年翻沙的河水如今漸漸澄澈,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明顯向好。

          同時,榆林治沙亦帶動了綠色產業、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三位一體,推動了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譬如,曾受風沙危害的150萬畝農田,已由過去“三翻五種,十年九不收”的貧瘠之地,變成了穩產高產的基本農田,主導產品為糧、油、肉、奶,榆林也搖身一變,成為陜西省馬鈴薯第一大市、“陜西新糧倉”和全國非牧區養羊第一大市。

          公開顯示,榆林各類經濟林面積達到400多萬畝,初步架構起紅棗、“兩杏”、核桃、山地蘋果等特色農業。

          成片的農業、綠色產業不僅是治沙前沿一道高效能的防護體系,也給深入其中的“治沙人”帶來了長期穩定的收入,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

          圖片來源:榆林日報

          “生態保護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讓老百姓有優美的環境生活,還有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張應龍也向粉巷財經坦言,“我們一定要保護好現有的森林資源人工林資源,然后把它的生物多樣性整個生態循環利用搞上去,結合鄉村振興,把生態的服務功能轉化為老百姓的收入功能。”

          “榆林這幾年從成立到城外發展都是非常大的,治沙也就是治窮致富了,對鄉村振興起到很大的作用。”石光銀則表示。

          粉巷財經注意到,隨著治沙帶了的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榆林治沙已然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亦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沿黃九省區,兩次主持召開座談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黃河流域的各項工作進入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

          在此背景下,榆林開啟治沙的二次“綠色革命”,即未來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

          今年榆林政府工作報告中亦強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快榆林綠色由淺向深轉變。

          現如今,“綠色低碳”“科學治沙”“二次綠色革命”這些關鍵詞已然深入榆林城市肌理。

          陳存根向粉巷財經表示,“要結合榆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全面總結防沙治沙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繼續推進新時代防沙治沙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不斷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

          貢獻“榆林方案”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態問題,也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而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較嚴重的地區之一。

          數據統計,全球現有荒漠化土地,包括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荒漠在內,面積約為3600萬平方千米,中國北部地區是荒漠化風險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地之一。

          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防治荒漠化,自1996年成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國后,在荒漠化治理的道路上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而作為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的榆林,70多的治沙實踐很大程度上為中國荒漠化防治貢獻了榆林智慧和榆林方案。

          榆林從1950開始防沙治沙,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創造了陜北沙地由黃變綠的奇跡,成為中國治沙歷史性轉變的縮影。

          首先是尊重自然規律,“荒漠自有一套生態系統,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是治沙及沙產業的精髓。”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專家楊文斌表示。

          2021年兩會期間,我國將一直強調的“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又將“沙”統籌納入。

          粉巷財經注意到,事實上榆林荒漠化治理始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規劃、統籌施策、綜合治理,針對沙區,丘陵溝壑區,鹽堿灘地,無定河流域等不同地形和地貌,治理方式也是因地制宜,形成了集中連片推進、喬灌草結合、人工促進自然恢復等治理模式。

          其次,是科學治沙,中國治沙史實際上就是科技治沙史,科技治沙是中國貢獻給世界荒漠化治理的智慧,榆林的科技治沙便是典型代表。

          榆林治沙堅持重視技術、科學治理。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會長陳存根,同時也是榆林防沙治沙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回憶道,早期毛烏素沙地的治理和植被恢復工作,就有原西北水保所、原陜西省治沙所等多個科研力量參與。

          “當年有一大批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專業技術人員扎根沙區潛心研究探索流沙治理技術,總結推廣當地群眾創造的成功經驗,做成多個示范典型,再向社會普及推廣最佳的防沙造林技術”陳存根告訴粉巷財經。

          如堅持適地適草適灌適樹,創造了網格固沙、飛播治沙、機械治沙、樟子松套籠栽植,截干栽植、大苗深栽、喬灌草相搭,筑圍檔、阻風沙、保水土等措施,從而形成了一整套效果好、可復制、能推廣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機結合的荒漠化治理技術。

          粉巷財經在榆陽區沙地喬灌草高質量治理項目看到,基于科學的防沙治沙技術,原本的沙地已經被樟子松、喬灌草覆蓋,一片綠意盎然,黃沙上的綠茵帶來極強的視覺沖擊。

          同時,榆林治沙的奇跡和成功,離不開全民參與堅持不懈的匠人精神。

          70多年來,榆林政府官方層面,圍繞一張治沙藍圖干到底,從未因主政官員變動而中斷過,社會民間層面,則涌現岀了石光銀、牛玉琴、張應龍、漆建忠等一批治沙榜樣,形成了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社會跟進,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荒漠化治理體系。

          “榆林治沙的奇跡成為榆林跨越式發展的寶貴財富,也為我國和世界其他同類型地區荒漠化治理、生態修復、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治理智慧和發展模式。”陳存根表示。圖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国产资源动态gif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一级特黄大片在线播放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高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久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