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12 22:11:35
每經記者 可楊 每經編輯 文多
華宇軟件懸頂兩年的行賄案迎來判決結果。6月11日,華宇軟件(SZ300271,股價10.26元,市值85億元)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出具的《刑事判決書》。被告單位北京華宇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犯單位行賄罪,判處罰金人民幣三百萬元。被告人邵學(公司實際控制人)犯單位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罰金人民幣三十萬元。
視覺中國圖
此前,5月22日,交易所曾向華宇軟件下發年報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年報中認為報告期內不存在內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的理由是否審慎及充分。
實控人單位行賄罪獲刑
華宇軟件方面稱,判決書中確定的對公司所處的罰金(300萬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絕對值)的0.3%,公司將按照相關會計準則進行會計處理,預計對公司本期利潤不會產生重大影響。
回溯此事,2021年8月,華宇軟件突發《關于公司重大事件的公告》,稱公司于8月27日召開第七屆董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公司2021年半年度報告相關議案。但在會議召開前,公司未收到時任董事長邵學關于2021年半年度報告相關議案的意見,邵學將不能在本次董事會履行董事職責。同時,公司董事會獲悉邵學被北京市監察委員會立案調查并留置。
在這份公告中,華宇軟件還表示,2021年3月22日,公司收到了北京市監察委員會通知,對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邵學涉嫌行賄的違法問題立案調查,并自2021年3月21日對其實施留置。
不過在這之前,華宇軟件始終未披露。時隔五個月才披露上述事項,也引來交易所關注函。關注函顯示,這期間,華宇軟件披露的《董事會決議公告》、《2021年第一季度報告》、《2020年年度報告》等,均顯示邵學“因故”未能出席。此外,公司報備的年度報告董監高書面確認意見簽字頁等文件顯示,邵學作為公司董事對相關文件進行了簽字確認。
要求公司說明未及時披露邵學被實施留置事項的原因,以及此舉是否符合《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20年12月修訂)》有關規定。
公司則在9月2日回復稱,2021年3月,邵學家屬及公司先后收到北京市監察委員會的《留置通知書》和《立案通知書》。截至8月27日公司發布公告前,除前述通知文件的內容外,公司未曾收到對公司開展調查的通知,同時經詢問,家屬也不了解進一步情況,因此公司初步判斷邵學被立案調查的事件僅針對邵學個人、與公司無關。
2021年9月1日,華宇軟件公告稱,于當日收到《立案通知書》,公司也因涉嫌單位行賄被立案調查。
2022年4月26日,華宇軟件再度公告,邵學家屬于2022年4月25日中午收到了《起訴書》,檢察院以單位行賄罪對邵學提起公訴。同年9月14日,檢察院向法院追加起訴,將華宇軟件以單位行賄罪與邵學單位行賄案一并起訴。
公司去年虧損近10億
華宇軟件去年年報表示,公司是國內法律科技市場的主要領導者和行業推動者,是教育信息化領域的頭部企業,是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和政企數字化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2022年,華宇軟件實現營業收入22.22億元,同比減少61.38%;歸母凈利潤由盈轉虧至-9.84億元,同比下降了433.98%。其中,剔除商譽減值影響后,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4.24億元。
分行業來看,2022年,華宇軟件在法律科技、教育信息化、智慧政務以及企業行業的收入均出現大幅下滑,同比分別減少54.74%、32.81%、80.97%、29.99%。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華宇軟件在年報中稱,在行業需求短期抑制、部分業務占比較高地區出現運營活動開展條件受限的情況、公司年初在手合同不充裕等不利情況影響下,公司項目驗收進度延后,產出較大幅度滯后于投入,實施和運維成本高企。因此,公司收入規模受到較大幅度擠壓、毛利率也大幅降低。
此外,華宇軟件還表示,公司因收購子公司聯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萬戶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形成的商譽存在減值,大幅惡化了公司的當期盈利水平。
年報顯示,去年,華宇科技商譽賬面價值為10.04億元,主要系收購聯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萬戶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等子公司組成,當期計提商譽減值準備5.64億元。
5月22日,交易所向華宇軟件下發年報問詢函,要求華宇科技補充說明相關商譽本期減值測試過程、資產組的認定情況、減值測試關鍵假設、關鍵參數的選取依據及合理性、是否符合相關公司實際經營情況及行業發展趨勢,以及本期商譽減值準備計提是否審慎、合理,前期商譽減值準備計提是否充分等問題。
同時在這份問詢函中,交易所也提及公司及實控人因涉嫌單位行賄被立案調查一事,要求公司對照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標準,說明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執行情況及有效性,報告期內不存在內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的理由是否審慎及充分,以及下一步具體工作計劃及應對措施。
華宇軟件回復稱,報告期內,公司按照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要求,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內部控制,根據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標準,2022年度內部控制評價未發現存在內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