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11 00:03:46
4月10日(周一),A股普跌,截至收盤,上證綜指跌0.37%至3315.36點,深綜指跌1.02%,創業板綜指跌1.06%,滬科創50指數大跌2.74%。滬深兩市成交額達1.22萬億元,較上周五的1.05萬億元有所放大,放大的這部分與10只主板注冊制新股同時上市相關。
首批10只主板注冊制新股本周一上市,10只新股表現都較好。如果盤點一下這10只新股,不難發現,發行市盈率雖然突破了原先23倍“隱形紅線”,但與“雙創板”新股發行市盈率相比,仍然低得多,這應是其首日表現較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應該是首批個股更受市場關注,透明度因此就更高,投資者參與時會相對放心。
不過,首批10只主板注冊制新股表現較好也僅僅只是開了個好頭,投資者并不宜認定注冊制新股就可“無腦打新”,未來在申購新股時還得具體個股具體分析,投資者對于新股發行人、中介機構及承銷機構都應持警惕態度。
市場對于主板實施注冊制的關注度幾乎必然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降溫,我個人覺得,降溫后才是真正檢驗新股定價高低、信披等狀況的時點。
由周一盤面看,權重股中的“兩桶油”大漲,加上保險股大多上漲,故滬指跌幅較小。科創板第一權重股中芯國際雖然微漲,但排名稍后的不少權重股大跌,故科創板股指的跌幅就比較大。其他個股跌多漲少,下跌最明顯的是最近處于風口浪尖的AI相關熱門股,只有少數個股,比如機器視覺相關個股例外。
絕大多數AI相關個股下跌的誘因主要與之前炒作過猛相關,另外也與消息面因素偏空相關。如中信證券上周末唱空AI相關題材并建議回歸業績主線,再如《經濟日報》刊文稱ChatGPT概念已經存在估值泡沫化跡象。
若細讀中信證券言論,不難發現其觀點中有個極重要的論據是:國內經濟恢復預期,將在本月中旬經濟數據集中公布后繼續上修,而這勢必造成主流機構更多地關注業績類個股,所以宏觀環境并不支持持續主題交易。
上述中信證券的論點合情合理,所以應該有較大的說服力。投資者如果認可中信證券思路,那么接下來應更關注宏觀經濟指標,看看“經濟復蘇提速”能否被驗證。
周二上午就有一項較重要的經濟指標公布,這就是3月物價指標。我國有強大的制造業基礎,故供給這塊問題不大,關鍵看需求一側,而價格高低或多或少能提示需求側的榮衰。因此,如果該物價指標弱于預期,投資者對“經濟復蘇提速”的預期就應調降;如果物價指標符合預期或略微高于預期,那么有關“經濟復蘇提速”的預期就可適度調升。
操作方面,投資者可視新出的經濟指標進行小幅度調倉。單一指標雖然能提示經濟情況,但肯定也會有局限性,故操作上并不宜對單一經濟指標做出過于劇烈的反應。
筆者已在微信平臺開辟專欄,讀者可以在每周日至周四晚間通過微信直接查看筆者的最新觀點,詳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每經牛眼(微信號:njcjnews)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