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30 18:38:13
3月30日,中國人壽召開了2022年度業績發布會,針對去年業績和今年的發展做出介紹。年報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壽實現保費收入6151.90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0.82億元,同比下降36.8%。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馬子卿
3月30日,中國人壽召開了2022年度業績發布會,針對去年業績和今年的發展做出介紹。
年報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壽實現保費收入6151.90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0.82億元,同比下降36.8%。
從業務方面來看,中國人壽的保費收入依舊穩居壽險頭把交椅。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壽保費收入達6151.90億元,新單保費為1847.67億元,同比上升5.1%;首年期交保費為964.26億元,同比下降2.0%,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費為418.21億元,同比上升0.3%。
公司一年新業務價值為360.04億元,內含價值達12,305.19億元,較2021年底增長2.3%;退保率為0.95%,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
為何業務高增沒有給中國人壽帶來相應的利潤呢?對此,中國人壽表示,中國人壽表示,凈利潤下滑主要是受權益市場大幅下跌,投資收益率下降影響。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壽實現凈投資收益1903.44億元,較2021年增加15.74億元,同比增長0.8%。受市場利率下行的影響,2022年凈投資收益率為4.00%,較2021年下降38個基點。受權益市場大幅下跌、權益品種價差收益同比下降影響,2022年實現總投資收益1877.51億元,較2021年減少263.06億元,同比下降12.3%。總投資收益率為3.94%,較2021年下降104個基點。
“2022年保險業發展較為艱難,資產和負債兩端承壓,行業保費增速、新單價值率、投資收益率均處于較低水平。”中國人壽董事長白濤表示,以往要么是資產端承壓、要么是負債端承壓,去年的情況是兩端承壓,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隨著經濟的復蘇,中國人壽管理層認為投資端的機會也在逐步顯現。中國人壽副總裁劉暉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呈現復蘇態勢,在擴內需政策推動下,預計利率中樞會小幅上行,股市也存在結構性機會。
對于2023年投資端具體的配置,劉暉表示,在固收方面,把握利率高位,在固收投資方面做強固收底倉,重點提升票息收益、資產久期,對于長久期、低風險的利率債應配盡配。
在權益投資方面,劉暉表示,“做穩權益投資,統籌好收益增強和波動管理,布局思路一個是交易盤股票,一個是偏股型基金,還會通過加配高股息股票提升整體收益,降低波動性,增加安全墊。”
在另類投資方面,劉暉指出,今年將做優另類投資品種,特別是加大對于有穩定現金流另類投資品種的配置,讓組合更有韌性。當前國家鼓勵另類投資,今年公司也會繼續創新pre-REITs產品和“固收+”產品。
不只是投資端,在業務端,中國人壽也充滿信心。白濤表示,根據經濟發展規律,保險需求尤其是壽險會有比較大的提升,所以我對未來人身險市場充滿信心,我對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我也對2023年及以后中國人壽的業績增長充滿信心。
白濤的信心并非毫無依據的。據其介紹,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保險指數就開始大幅上漲。變化的背后反映出行業的三個現狀,分別是業的復蘇正在加快進行、行業轉型在加快和支撐整個行業價值增長的積極因素正在加快形成。
具體來看,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后,我國社會生產活動快速恢復到正常狀態,消除了行業發展最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今年前兩個月行業保費增長較快。“中國人壽前兩個月的保費增速也由負扭正,并且目前的保費情況比2月份要好得多,較去年同期也大幅度提高,這也反映出整個行業的變化在加大。”白濤表示。
2022年中國人壽保費收入結構
資料來源:中國人壽2022年年度報告
行業轉型加快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近年來保險公司在加快以客戶為中心體系的建設,體現在“保險+健康管理”“保險+養老服務管理”速度和幅度的延伸;第二個方面,是數字化轉型,加大IT投入和IT人員支持,支持數字化轉型的發展;第三個方面,銷售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轉型,目前行業內認識到,“大進大出”不行,必須由“人海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此外,行業的新單增長由負轉正,中國人壽的新單也實現了兩位數增長,為新業務價值增長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另外,雖然銷售隊伍的總量在減少,但是銷售隊伍的核心骨干和人均產能是穩定的,為整個行業的回升也奠定了基礎。此外,銀保渠道在發力,貢獻度在提高。“未來10年我國人均收入會翻番,為保險需求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白濤說道。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