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06 22:11:50
每經編輯|盧祥勇
據人民日報5日報道,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談到了演員的文化修養。
郝戎認為,演員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素養,“絕望的文盲”受熱議,說明觀眾對演員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美麗的容顏總會老去,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才是演員永葆青春的正道。?
郝戎這番話不僅提到了當下流行的熱詞——“絕望的文盲”,也直指當下演藝圈暴露出的畸形現象。
據了解,“絕望的文盲”其實有兩層意義:一是,在面向粉絲、面向商業和大眾的公共場合,有些明星在采訪或對話中答非所問、支支吾吾,甚至缺乏基本常識,暴露出了極低的文化素養,場面異常尷尬,使自己的處境絕望;二是,這些明星所表現出的文化修養,讓粉絲和大眾感到絕望。
在上述人民日報的視頻報道中,郝戎還談到一個演員的大器晚成,認為是金子總有發光,作為演員或者是藝術從業者,每天琢磨的不是說自己什么時候成名,而是應該琢磨怎么樣才能變成金子,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軌跡不一樣,但是只要他變成金子,就有成名的可能性,就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
2月中旬,央視網一篇《絕望的“文盲”,能演好戲嗎?》,曾引起全網熱議。
文章提到,在號稱“史上最強春節檔”收官中,一個短語——“絕望的文盲”,成為了小熱梗。起因是某春節檔電影主演在路演中接受采訪,被問到對作品和角色有什么感悟時,一問三不知,被網友戲稱為“絕望的文盲”。
老實說,記者的提問并不難,無非是“你最喜歡哪本書,有什么收獲?”“角色最難捕捉的點是什么?”“你最想對飾演的角色說什么?”之類的常規性問題,但這位男主演卻語焉不詳甚至不知所措,令人大跌眼鏡。
此種語境中的“文盲”,并不是要搞什么學歷歧視。我們都知道,術業有專攻,學歷水平和業務能力并不一定直接掛鉤。大家口中的“文盲演員”,往往是指那些文化儲備不高、腦袋空空,劇本讀不明白、角色無法理解的演員們。
央視網文章稱,每逢新劇開播,無論偶像的表情多么面癱、臺詞多么含混不清,粉絲都能用“破碎感”“炸裂”“爆發力”“感染力”等浮夸詞匯將自家偶像的名字送上熱搜。
這些“文盲”演員能如此肆無忌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有人“慣”著。如今,不少明星的演技,似乎越來越像“薛定諤的演技”——只有粉絲在拼命夸,普通觀眾卻怎么也看不到。
文章還稱,“文盲”不可怕,“活在資本和粉絲的幻夢里,對人性和生活沒有任何感悟,甘愿當人偶之人,才真真沒有希望。”
中戲院長談演員的文化修養,完整視頻 ↓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盧祥勇 杜波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人民日報、央視網、澎湃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