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0 19:53:06
每經編輯|李澤東
據環球網援引法新社10日最新消息,世界衛生組織表示,中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增加不會對歐洲造成“重大影響”。
法新社稱,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漢斯·克魯格在新聞發布會上做出這一表述,克魯格還呼吁,預防性旅行限制措施 “應以科學為基礎,適度且非歧視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CG111339423287
另據環球時報報道,在泰國副總理兼公共衛生部長阿努廷等高官親赴機場迎接“乙類乙管”后首個中國赴泰航班之際,泰國駐華大使阿塔育·習薩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泰國駐華大使館和領事館已為恢復旅行社代辦赴泰旅游簽證做好準備。他預計,一旦兩國城市間直航恢復后,中國赴泰游客有望很快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圖片來源:環球網
這名泰國外交官對記者表示,1月8日后,短期內中國赴泰游客料不會出現立即激增,不過,泰國政府和相關部門已經為即將到來的中國客流做好準備。他們預計,一旦中國和泰國城市之間的直航恢復,大量中國游客會重返泰國,數量可能達到甚至超過新冠疫情暴發前的水平。
1月8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后移民管理優化政策措施正式實施。中國將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游,全球旅游業市場對此反響熱烈。
對此,習薩目表示,中國的防疫新政將有助于增加中泰兩國間貿易、投資和旅游合作,更多泰國留學生將返回中國,而這也為兩國間更頻繁的高層互訪提供了機會。
另據報道,目前泰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紛紛表示,將在入境要求方面一視同仁。
據環球網援引新加坡《聯合早報》消息,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9日表示,新加坡目前不必調整對華防疫措施。
王乙康說:“當新加坡經歷另一波疫情,其他國家和地區又會如何對待新加坡的旅客?”
視頻截圖
王乙康表示,自開年以來,新加坡還沒有出現從中國入境的新冠重癥患者,也未檢測到毒性更強的新變種毒株,因此目前不必調整防疫措施。
他強調,2022年最后四個星期,約有200名從中國入境者感染新冠病毒,占新加坡輸入病例不到5%;七個重癥輸入病例中,僅一人從中國抵境。
他舉例說,如果新加坡要求所有從中國入境者做行前檢測,那么對于從確診病例和重癥病例較多的地區入境的人,以及可能有利于病毒傳播的本地社區場所,是否也須一視同仁實施做同樣規定?
“當新加坡經歷另一波疫情,其他國家和地區又會如何對待新加坡的旅客?”他說。
王乙康表示,新毒株可能源自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因此監測新毒株需要有效的全球監測系統。中國各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在積極監測新毒株,并且每周上傳最新的病毒基因組序列,由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設在新加坡的辦事處分析。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1月10日發布通告稱,根據國內指示,自即日起,中國駐韓國使領館暫停簽發韓國公民赴華訪問、商務、旅游、就醫、過境以及一般私人事務類短期簽證。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表示,上述措施將視韓國對華歧視性入境限制措施取消情況再作調整。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135037
去哪兒數據顯示,2023年1月1日至今,入境機票預訂量TOP5分別為韓國、中國香港、泰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出境機票預訂量TOP5的目的地分別為泰國、中國澳門、韓國、美國和新加坡。韓國分列出境第三、入境第一。
據第一財經,昨天還有媒體報道稱,韓國飛中國的機票已“一票難求”,但記者通過去哪兒旅行App查詢發現,國內的票務網站上,1月內仍有韓國飛往內地的機票在售,并未像韓國票務網站一樣“一票難求”。
平臺上1月15日首爾-上海含稅直飛價格為6453元,1月22日首爾-青島含稅直飛價格為2390元,1月22日首爾-南京含稅直飛價格為2423元。
另據環球時報,在1月10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日本富士電視臺記者提問,中方暫停了日本赴華簽證,請問是否屬實?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稱,中方發布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總體方案和中外人員往來暫行措施之后,多國表態予以歡迎。但也有少數國家宣布對來自中國的旅客采取入境限制措施,對此中方以最大誠意,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與有關國家進行了充分溝通,詳細介紹中方優化調整防疫措施的科學性、合理性和中國當前的國內疫情形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84017681
汪文斌說,但令人遺憾的是少數國家罔顧科學事實和本國疫情實際,仍執意針對中國采取歧視性入境限制措施。對此中方堅決反對并采取對等措施。
汪文斌表示,我們再次呼吁相關國家從事實出發,科學適度制定防疫措施,不應借機搞政治操弄,不應有歧視性做法,不應影響國家間正常的人員交往和交流合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環球網、環球時報、第一財經、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公開信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