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11 14:42:08
每經編輯|趙博淵
案例圖片 圖片來源:成都東部新區黨群部提供
三岔水庫(又名三岔湖)是以農業灌溉為主,兼有防洪、保安、養殖、發電、旅游、航運、城鎮供水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國家大(二)型水利工程。三岔湖自然環境優美,被譽為“天府明珠”,1993年被列入《中國名湖錄》,2001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區,2006年作為四川省“新五大精品旅游區”計劃打造,2020年作為成都東部新區空港新城“一軸、一湖、一心、一港”空間布局之一,2022年被推薦作為四川省美麗河湖建設,并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試點示范。
集中力量攻堅農業面源污染。制定農業生產禁限用及推薦使用農業投入品清單,完善農業投入品經營管理和使用管理制度,大力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實現區域內整體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截至目前,共清退三岔湖島嶼上數十個畜禽散養戶養殖行為。積極探索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和尾水治理模式,逐步實現漁業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
查漏補缺治理城鄉生活污染。開展湖濱岸線“大棚房”整治行動,采取現場處理、立案查處等方式清退違法違規建筑物,還湖還岸;開展農家樂、民宿、酒店等旅游企業生活污染整治行動,規范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生活垃圾暫存設施;補齊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短板,加快推進農村污水收集管網和處理設施建設,做到城鎮和二十戶以上農村集中居住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開展垃圾清理行動,先后出動6000余人次組織湖面、湖岸垃圾打撈、清理、轉運工作,建立聯合和保障工作機制。
重視湖區植樹造林水土涵養。對三岔湖25個島嶼開展全島綠化工作,完成封禁治理1800畝,改土27畝,荒山造林面積700多畝,栽植四季楊、柳樹、桃樹、天竺桂、桂花、楊樹、皇竹草等各類樹木5.8萬余棵,實現庫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
案例圖片 圖片來源:成都東部新區黨群部提供
通過不斷提升思想覺悟,積極將認識想法轉化為自覺行動,上下齊心、持續投入、強化監管,三岔湖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格局已基本形成,借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都市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等相關戰略的東風,三岔湖將成為未來山地城市現代化、生態化、公園化的優秀典范。
(一)生態效益穩中向好。通過開展污染防控、生態修復等系列措施,三岔湖湖區森林覆蓋率已超過85%,水質長期保持III類水質標準,大部分指標達到II類標準,水環境容量和凈化功能逐步提升,水生及陸生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生態效益開始顯現。
(二)社會效益顯著增強。堅持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通過環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實施,為居民百姓提供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安全有序的休閑生活及旅行觀光場所。創造大量“綠色崗位”吸納農村人員就業,不僅有利于持續改善三岔湖水生態環境,而且有效解決庫區百姓生活問題,維護社會穩定。
(三)經濟效益潛力巨大。成都東部新區將圍繞三岔湖為核心,依托其自然山水風光、生態環境本底優勢,打造天府文化旅游長廊,定制環湖游、親子游、體驗游、康養游等特色旅游線路,沿湖布局三岔文化港等文旅項目,培育三岔湖濱湖運動休閑度假產業體系。
案例圖片 圖片來源:成都東部新區黨群部提供
(一)整治“三無”船舶,維護水上安全。
取締庫內各類船舶1777艘,此后,逐年聯合開展專項整治,有效消除了水上交通安全隱患和船舶油污造成的水體污染,確保三岔湖水上交通安全有序。
(二)加強鳥類保護,維護多樣平穩。
維護野生、水生動植物多樣性,促進區域生態環境平衡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的鳥類在庫區棲息繁殖,據初步統計三岔湖原有鳥類鸕鶿、蒼鷺、白鷺、中華秋沙鴨、大雁等約45000只,新增紅嘴鷗、鴛鴦、白嘴雞(候鳥)約6000只。
(三)突出問題導向,分步排查整治。
優化提升三岔湖禁釣區規劃方案和管理規定,推動湖區水環境有效改善、水景觀提檔提質。成都東部新區黨工委《黨史學習教育簡報》2021年69期評價三岔湖水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取得階段成效。
(四)建設美麗河湖,做大金山銀山。
切實筑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成都市河長辦關于開展第四屆“最美河湖”評選活動有關要求,經推薦上報現已進入初評階段。
(五)打造賽事IP,多元融合發展,
2022年9月29日,成都東部新區正式發布三岔湖環湖馬拉松賽道,標志著成都東部新區聯動區域文旅經濟、體育產業經濟和生態經濟的閉合循環運營圈已初具雛形。該賽道充分挖掘豐厚生態價值,以生態環境保護優先,融合城水功能,突出山水要素特征,打造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開發相融合的典范。
案例圖片 圖片來源:成都東部新區黨群部提供
成都東部新區黨群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