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區域

          每經網首頁 > 區域 > 正文

          老工業企業轉型啟示錄:創新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08 18:50:10

          過去,提及青白江,“老工業基地”是第一印象。而今,提及青白江,現代化國際化成都北部中心是第一名片——泛歐泛亞黃金大通道中,成都青白江區是舉足輕重的樞紐節點。

          成都國際鐵路港

          坐落在成都市青白江區的成都永益泵業是一家有些年頭的企業。外觀看上去平平無奇,走進車間卻發現別有洞天——這里是在全國范圍率先生產新型碳纖復合材料泵的企業。

          總經理兼老板的周緒成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學生,從國有工廠辭職后,毅然“下海”經商。他從沒有技術含量的零部件加工開始干起,到生產金屬泵,再到拿下全國發明專利率先生產新型碳纖復合材料泵。

          周緒成的一次次轉型,是企業家主動思考創新的結果,也是市場環境的倒逼。周緒成幾次說,如果不是幾次技術創新,自己和企業早就消失在了社會需求和時代的更迭里。

          當“創新”二字出現在一個干實事的老板口中時,你會覺得那不是一個虛詞,而是關系到其個人和企業生命力的根本。而對于以老工業區著稱的青白江來說,創新更不能也不是一個虛詞,因為這關系到一方土地的活力。如今,成都國際鐵路港的汽笛取代了車間里的轟鳴,高效智慧化的產業園取代了煙囪冒著濃煙的冶煉企業。

          周緒成和永益泵業的20年商海浮沉是一個縮影,背后,是一個老工業區從工業文明時代向數字文明時代努力邁進的身影。

          在國內國際變局不斷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尋找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在與中心城區互動、參與“雙循環”的語境中,縣域地理單元如何找準自己的角色,如何挖掘增長潛力、保持經濟韌性,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關系到地方經濟發展,也關系到全局經濟底色。

          過去,提及青白江,“老工業基地”是第一印象。而今,提及青白江,現代化國際化成都北部中心是第一名片——泛歐泛亞黃金大通道中,成都青白江區是舉足輕重的樞紐節點。

          成都國際鐵路港全景

          主動辭職創業:改革開放之風必將吹到這里

          電視劇《大江大河》里,王凱飾演的宋運輝出身貧寒,卻抓住了1978年恢復高考的機會,成為了大學生。憑借技術與勤奮,宋運輝在國有化工廠嶄露頭角,并一步步坐上廠長的位置。

          如果不是在1995年“下海”經商,成都永益泵業總經理周緒成的發展軌跡,大抵也如此。

          成都永益泵業

          生于1963年的周緒成在恢復高考后的幾年,成功考上華南理工大學,畢業后成功進入成都青白江的一家國有工廠。在那個年代,大學生進國有單位,是金湯匙加金飯碗,好上加好。周緒成一進廠,就被分配到管理職能的部門,順利的話,升上管理崗也是職業生涯中可以預見的事。

          但在1995年,周緒成卻主動辭職“下海”了。周緒成“下海”時,是青白江工業經濟發展最繁榮的時期。1990年,青白江區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成都市首個財政突破億元大關的區(市)縣。

          為什么要這樣干?周緒成說,這跟自己在廣州上大學的經歷有關。“當時我們在廣州讀書,離深圳、香港都很近,這里是改革春風最早吹拂到的地方,也是最接近未知與各種可能的地方。我回到青白江后,一直有一種聲音告訴我,沿海地區的改革開放之風必將吹到內陸來,而那才是未來”。

          青白江的工業基因深厚。1958年,為了改變成都市冶金工業的落后面貌,保證國家建設對鋼鐵的需求,經國務院批準,攀成鋼的前身成都鋼鐵廠也動工開建。在此基礎上,青白江區成立。工業之風吹拂下,青白江區有了最早的商業基因。在周緒成的印象中,這也帶給他關于青白江遠景的最初想象。

          剛辭職“下海”時,沒本錢、沒經驗,周緒成憑借自己過去當“星期天工程師”的經驗,從一家民營工廠老板手里接下了廠長職位,相當于最早一批的“職業經理人”。就這樣,積攢起了從搞技術、搞生產再到銷售的一條龍經驗。

          剛開始創業時,步子不敢邁大了。周緒成選擇了自己最熟悉的領域,也是大學時的專業——鑄造。但訂單不斷、生產不停的同時,周緒成卻產生了困惑,為什么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卻賺不到錢?

          當看到廠房里遍地的零件、毛坯,他想通了。自己干的是鑄造里最簡單、沒有技術難度、沒有創新的環節,訂單量年年漲,經濟效益卻不高。“再這么干下去,得把自己干廢了。”周緒成想。

          于是,從零件到金屬泵整機生產,出現了周緒成事業的第一次轉向。

          而在周緒成“下海”的幾年后,這家國有工廠,也宣布倒閉了。

          商海潮頭:不能跟著浪走 要做帶頭的“浪”

          商海潮頭,永遠一浪之后接著一浪,誰也無法預判什么時候被“拍倒”在沙灘上。

          生產金屬泵整機的幾年時間里,周緒成和工廠的確過了幾年好日子。規模日益擴大,買下新廠房、擴建新產線,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作為一種成熟的化工產業機器,金屬泵本身沒有技術壁壘可言。在一次次招投標中,周緒成發現,競爭對手給到的價格越來越低,自己掰著指頭算,按照這個價格,自己無論如何也賺不到錢。

          幾番打聽后,周緒成終于知道了低價背后的“秘密”。但自認是“知識型企業家”的他覺得無論如何也要保證工廠的合規經營,不能打政策和法律的擦邊球。因此,成本降不下來,就只剩一條路——技術革新。

          成都永益泵業

          2012年前后,周緒成去德國參加展會。這次展會上,他看到了一個讓自己眼前一亮的產品——碳纖維泵。這給了他靈感,回國后,周緒成加上兩個研發人員,投入到了碳纖維泵的研發中去。沒有圖紙、沒有樣機、甚至國內院校也沒有相關的研究成果,從零開始干,這個三人團隊竟然真的把碳纖維泵造出來了。2013年,周緒成的新型碳纖復合材料泵獲得了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但新產品生產出來了,如何說服市場接受是擺在周緒成面前的最大難題。加之化工行業的場景、產品復雜多樣,自己的新材料泵能不能適應各種生產需要,周緒成自己心里也拿不準。

          懷著忐忑,周緒成先將碳纖維泵“小心翼翼”地放到了化工行業不同細分領域廠家的廠房里。在一家鈦白粉生產企業,原先使用的金屬泵平均一個星期就壞一次,而使用碳纖維泵后,第一臺機器就使用了一年多。

          之后,周緒成的碳纖維泵在行業內的名氣逐漸提升。

          更讓他驚喜的是,原來金屬泵派不上用場的行業,碳纖維泵卻能發揮作用。這個行業,就是眼下炙手可熱的新能源電池產業。據了解,新能源電池不能混入傳統泵設備的金屬成分,而碳纖維泵恰好滿足了這一需要。

          在周緒成的工廠轉型時,青白江區也面臨著整體轉型。川化、攀成鋼持續虧損、產品滯銷,不適應市場需求,亟需探索一條轉型發展的新路子。生產線沉寂的另一邊,成都國際鐵路港則是熱火朝天。

          成都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功能區

          2010年5月,亞洲規模領先的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正式開通運營,成為西南地區集裝箱物流中樞。2013年,成都抓住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機遇,籌備運營貨運直達歐洲的國際鐵路貨運班列——中歐班列。這些都為青白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今年初,上市公司云天化的新能源電池項目與周緒成簽下了訂單。這是周緒成創業20余年來,簽下的第一筆上千萬元的合同,“當時的心情難以言表”,周緒成說。而云天化的二期、三期項目,也正在等待著周緒成的碳纖維泵。

          如果沒有技術革新,一個傳統的材料泵生產工廠,如何進入當下最熱的新能源賽道?正是一次次的自我革命,才讓周緒成參與到最新的產業變革中去。周緒成說,自己準備登陸北交所,而這也是新時代給予自己的一次新機遇。

          看到未來發生的事:老工業企業、老工業區交出的新答卷

          在采訪中,周緒成說,也許是自己過去的求學經歷和創業經歷,讓自己習慣要看到“五年之后發生的事”,才會動手去做。他回憶,最初帶自己入行的老板如今多已退出行業,工廠也已經倒閉,“也許這就是初代企業家和受過一定程度教育的企業家之間的區別”,他說。

          “看到未來發生的事”,這正是創新的題中之義。如果不是看到移動電話的革新方向,庫克如何讓蘋果新生;如果不是看到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馬斯克如何創立特斯拉……只有前瞻性的眼光,才能看到創新指引的方向,進而指引商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潮流。

          從生產零部件到整機,再到成為在全國范圍率先生產新型碳纖復合材料泵的企業,是周緒成的眼光和創新讓成都永益泵業走過了27年的商業歷程,并持續煥發生命力。而永益泵業的迭代創新背后,是成都青白江區這個老工業區的煥然新生。

          歐洲產業城

          1960年,青白江因工建區,成為西南地區建設的第一個工業區。這片老工業區內,存在著眾多在工業繁榮時代發光發熱的企業。天馬軸承、攀鋼成都公司等等都是其中代表。

          其中,天馬軸承前身是1958年建成的老國營企業成都軸承廠,2002年重組成立新公司后,轉型研發生產風力發電、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等產品。

          攀鋼成都公司在2015年關閉冶煉生產線后,在其近7000畝的廠區土地上,一個名為“積微物聯”的智慧產業園迅速崛起。如今,積微物聯目前已經發展成行業領先的鋼鐵電商交易平臺之一,以“互聯網+先進制造”的模式助推鋼鐵行業企業轉型和產業鏈升級。

          由此,老工業區如何應對工業文明“后”時代的升級轉型,不僅是需要工業企業作答的考題,也是其背后依托的工業區需要整體策劃思考的問題。

          轉型后的川化

          放在全國縣域版圖中,青白江區都是一個頗值得研究的區域,這里曾經是成都市首個財政突破億元大關的區(市)縣,但因工業企業效益滯后被拖了后腿。在生產動能換代的階段,青白江面臨如何尋找后續動能的難題。此后,青白江借力中歐班列開行和成都國際鐵路港優勢切換發展動能,成功實現老工業基地向泛歐泛亞開放型港口城市轉變,正在加快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的成都北部中心。

          古有運河則為商貿繁榮之地,今有中歐班列,青白江就有了老工業基地轉型的天然優勢。近年來,青白江區緊抓“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超前謀劃,科學布局,主動融入國家、四川省、成都市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成都國際鐵路港、成都歐洲產業城和成都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功能區建設,實現技術創新鏈、產品價值鏈、要素供應鏈、產業配套鏈集成聯動,打造國際一流鐵路港、全國老工業基地轉型示范區和臨港先進制造業聚集高地。

          陸港與鐵軌,帶來了繁榮的貿易、開放的格局,也促進了產業生態的更迭,制造業態向現代化、開放型漸進。

          經濟總量由小變大,產業層次由低變高,生態環境由灰變綠,城市功能由弱變強。只要根基在,就會有新的萌芽出生拔節;只要大樹在,就會有新的飛鳥來棲息。正如周緒成在采訪中所說,只有看到未來的人才有希望。

          2021年4月26日,中歐班列(成都-費利克斯托)首發

          如今的青白江,新經濟正在蓬勃生長。在這座陸港樞紐城市,數字經濟、智能經濟、流量經濟、創意經濟,以及層出不窮的新場景、新產品,正在展示這里經濟發展的加速迭代。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青白江走上了一條國際化之路。只有能看到未來的土地,才有生生不息的生機和機遇。

          文/陳怡然

          本組圖片來源: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區委宣傳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成都市 中歐班列 碳纖維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另类小说 | 中文字幕aⅴ日本欧美视频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 亚洲最大日韩精品一区365 | 亚洲乱码伦AV | 日韩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 中出国产丝袜熟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