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14 23:56:51
每經記者|李碩 黃辛旭 每經編輯|孫磊
淡季火熱,是8月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寫照。
中汽協數據顯示,8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6.6萬輛,同比增長1倍,環比增長12.4%,銷量數據再次打破歷史紀錄,新能源車滲透率也來到28%。
“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延續實施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購稅等政策,促進大宗消費。交通運輸部等聯合印發《加快推進公路沿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完善基礎設施布局,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相關政策進一步增強了行業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信心,有利于汽車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
比起終端市場的熱銷,新能源汽車概念股在資本市場則出現短期回調。8月,特斯拉(TSLA,股價292.13美元,市值9154億美元)市值減少739.6億美元;寧德時代(SZ300750,股價434.3元,市值1.06萬億元)市值減少了625.5億元人民幣;比亞迪(SZ002594,股價278.33元,市值8103億元)市值減少了942.6億元人民幣。
對于新能源汽車板塊近期的調整和震蕩,行業認為成長賽道前期已積累顯著的超額收益,市場擁擠度升至歷史高位,但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仍代表未來發展的方向。
海外需求回暖出口創新高
新能源汽車細分品類延續著此前的強勢表現。
據乘聯會數據,8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為63.2萬輛,同比增長103.9%,環比增長12%,再創歷史新高;1~8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零售326.2萬輛,同比增長119.7%,整體走勢持續向上。
“供給改善疊加油價上浮,帶動了新能源車訂單表現火爆。各地出臺鼓勵消費政策力度大,改變了淡季規律,進一步提高了8月車市熱度。”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8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滲透率為28.3%,較去年同期17.3%的滲透率提升了11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為52.8%,豪華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為17.4%,而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4.9%。
分品牌看,8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中繼續呈現“一超多強”局面。其中,比亞迪以17.40萬輛的成績遠超一眾競爭對手;特斯拉突然發力,憑借7.70萬輛的交付量搶得第二寶座;上汽通用五菱單月銷售5.26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本月共有十六家車企銷量突破萬輛。
造車新勢力在8月的表現則出現分化,此前位于“第二陣營”的哪吒、零跑本月繼續領跑銷量,賽力斯則憑借旗下問界車型首度實現月銷過萬輛。合資品牌中,“南北大眾”(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強勢發力,新能源車批發銷量為2.26萬輛,占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總銷量的61.2%,而其他合資與豪華品牌在新能源車領域則仍待發力。
“在促消費政策持續作用下,加之電力緊張問題有所緩解,伴隨傳統黃金消費季的到來,預計乘用車銷量仍會呈現較快增長態勢,汽車出口將延續良好發展勢頭,為全年汽車市場實現穩定增長提供有力保障。”陳士華表示。
海外需求回暖之下,8月汽車出口再創歷史新高。
中汽協數據顯示,8月國內車企共出口新車30.8萬輛,同比增長65%,環比增長6.2%,出口量歷史首次突破3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8.3萬輛,同比增長82.3%,環比增長53.6%,占出口總量的26.9%。
在崔東樹看來,全球多國尤其是歐美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需求旺盛,拉動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外需。同時,伴隨著疫情下復工復產政策的支持,中國制造的新能源產品和品牌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在海外市場的認可度持續提升、服務網絡逐漸完善,市場前景向好。
車企層面看,8月出口破萬輛的車企有特斯拉和上汽乘用車,出口量分別為4.25萬輛和1.50萬輛,其他超過千輛的車企為東風易捷特(8462輛)、比亞迪(5092輛)、吉利汽車(1933輛)、上汽大通(1232輛)和神龍汽車(1025輛)。
值得注意的是,本月特斯拉出口量占總銷量的比例為55.17%。有分析認為,特斯拉內銷與出口呈現出“季末保國內、平時供海外”的特征,即每個季度上半段生產的新車主要用于出口,下半段則會更多投放在中國市場。8月處于三季度中旬,因此特斯拉將8月產量平均分配給了本土和海外市場。
陳士華認為,接下來汽車出口的表現預計會延續此前漲勢,從全年來看,今年的汽車出口表現會較為搶眼。
與終端市場表現類似,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游的動力電池領域在8月也迎來一波漲勢。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數據,8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共計27.8GWh,同比增長121.0%,環比增長14.7%。
具體到動力電池供應商來看,8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前三的企業仍然是寧德時代、比亞迪和中創新航,三者共搶占了近四分之三的市場份額。
值得一提的是,7月曾在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上超越寧德時代的比亞迪在8月再次被反超。有觀點認為,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在兩個月時間內交替領先,體現出二者在磷酸鐵鋰電池市場的競爭已進入“追逐戰”階段。
國信證券研報認為,從電池企業中報業績表現來看,二季度各企業積極向下游漲價10%~20%不等,進而推動毛利率顯著修復。綜合來看7~8月鋰電主材價格基本持穩,正極和電解液均價仍比第二季度有所下降,第三季度電池企業平均原材料成本或環比下行,仍有盈利修復空間。此外,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企業自有鋰鹽項目持續推進,有望支撐其盈利能力保持穩定。
新能源車概念股表現低迷
8月,新能源汽車概念股在資本市場表現低迷。
A股市場中,主營新能源業務的比亞迪市值較7月蒸發近千億元,為942.6億元。“巴菲特減持”成為比亞迪8月在資本市場上的熱點話題。減持后,伯克希爾·哈撒韋目前持有比亞迪港股2.07億股。對于巴菲特此舉,業內看法不一。有觀點認為,巴菲特此番減持比亞迪,或是因為他認為目前比亞迪股價已經對未來高增長預期作出了反映,擔憂公司后續難保持超預期增長態勢。但也有行業人士認為,新能源汽車正在進入大眾快速普及階段,市場滲透率還有3~5倍空間。
H股市場,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HK09868,股價64.3港元,市值1107.2億港元)市值減少最多,約為246.6億元人民幣;理想汽車(HK02015,股價103.5港元,市值2157.9億港元)市值減少150.1億元人民幣。而蔚來(HK09866,股價168.2港元,市值2845.9億港元)市值增加了182.8億元人民幣。
海外新能源車概念股沒有延續7月的反彈趨勢,回調成為8月的特征。特斯拉之外,極星汽車(PSNY,股價7.61美元,市值160.5億美元)8月市值減少了22.2億美元;豐田汽車(TM,股價140.23美元,市值1924億美元)市值減少186.6億美元。
不過,福特汽車(F,股價14.74美元,市值592.6億美元)、通用汽車(GM,股價40.53美元,市值590.9億美元)等車企在8月實現了市值增長,其背后原因與美國相關部門在8月中旬簽署了《通脹削減法案》有關。根據《通脹削減法案》,在北美生產和組裝的新能源汽車可以獲得補貼,因而,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成為該法案的贏家。
8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個股表現同樣低迷。贛鋒鋰業(SZ002460,股價83.42元,市值1682億元)市值減少了68.1億元;三花智控(SZ002050,股價29.26元,市值1051億元)市值減少了246.4億元。
光大證券分析認為,近期新能源汽車板塊小幅回調,預計仍將延續高位震蕩格局。展望未來,新能源乘用車需求表現依然穩健、疊加各地因地制宜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扶持與2023年補貼退坡驅動的年末沖量前景,持續看好下半年新能源乘用車爬坡趨勢。
產業鏈安全仍是競爭重點
伴隨著上游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和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程度加深,新能源產業鏈端的競爭和供應安全一直是今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焦點話題。
“作為動力電池的生產廠家,市場供不應求,但最大的挑戰在于原材料。今年以來,原材料不僅漲價,還買不到。”近日,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研究總院副院長徐興無在第四屆全球新能源與智能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上談到了動力電池領域的供應安全。
如徐興無所言,如何通過各種舉措保證電池供應安全,如何憑借技術突破來減緩原材料上的制約都是未來動力電池產業的看點。
“在動力電池制造的前半段,蜂巢能源投資了大概15家供應商,它們可以為我們的降本和保供做貢獻。而在動力電池制造的后半段,我們在全國設立華東、華西幾個中心庫來解決供貨問題。”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黃征認為,破解動力電池供應短缺的關鍵是要建立安全、韌性,以及綠色可持續的供應鏈。
此外,技術路徑方面的探索也成為動力電池行業保供的重要舉措。比如,全球鈷資源并不足以支撐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長遠發展,國軒高科等動力電池企業目前都在研究無鈷電池。
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廉玉波認為,如何實現價值優勢和供應安全是新能源產業鏈企業接下來要思考的重點課題。“全面市場化后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面臨更加激烈和充分的競爭,這勢必會對產業鏈各環節提出更高要求。產業鏈上下游共同進步,才能使整個產業穩健發展。”廉玉波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